新车到家没两天,几乎就要塞满了。
不是车小,冯女士夫妇花费20万元积蓄买回的国产品牌大吉普,要比多数亲友的私家车大上好几圈呐。要怪,得怪儿子“藏品”太多。
小花盆、大车模、绿巨人粘上中控台,中国结挂上车内后视镜,毛毛虫玩偶摆上后座置物板,每个座椅都扔上至少两个印着跑车或是全家福照片的靠垫......“安安,乖儿子,别再往车上装了行不行?要不妈妈不如直接买大货车了!”冯女士打趣说,“儿子从小喜欢车,看人家车里有啥都想买,哪能全用光?”第一辆私家车开回家!2022年元旦前夕,上小学的头一年,安安小朋友收到有生以来最大最好的新年礼物,全家人分享从今往后想走就走的美丽心情。
第一辆私家车开到家的幸福与快乐,自阜新经济转型起步以来,只在短短20年间,有太多阜新人早于这家人品尝到。出入汽车代步,奋斗的阜新人让美梦不再是梦!
如果您正坐在爱车里翻看、浏览这篇报道,那么,捎带回想一下,刚刚跨入新千年大门的自己,是否大胆设想或者说猜想过何时能开上私家车?“开私家车?可能吗?”那时,刚满18岁的冯女士跟一帮亲属家孩子想过这事,但对能否实现并不确定。“想想也对,那几年矿里明显走下坡路了,孩子们临近春节还在盼望好吃的,男孩初中毕业还穿旧军大衣。”2002年,冯女士中专毕业,进入市内一家国有商贸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刚在海州矿集体公司提前退休的母亲,咬牙拿出比每月养老金还多的300多元钱给她买辆新自行车,“上班了,方便点。”
骑上这辆淑女车,冯女士往返在每一个晨昏里。按她的记忆,当时市区街路上汽车有限,红色夏利出租车居多,上班族汇流的自行车大军仍是一道不变风景,在一辆辆“神牛”中穿梭。2007年,冯女士结婚,新房到单位走路顶多10分钟。她很快发现:“单位旁边解放广场的汽车多了,东段单向两车道的中华路没两年也拓宽成4车道。”2010年,与单位普通职工集中学车、买车同步,冯女士亲属圈的兄弟姐妹们也陆续把汽车开回家,多为10万元左右的。
“儿女爹妈算一家,多说没出三四年,我和爱人双方在阜新的二三十户亲戚家没有没车的了。”冯女士的兄弟姐妹里,有护士,有老师,有给人打工的,有个体开店的,一致感觉是有车后上班、送娃都方便,事业、生活都借力。这两年,随着小两口工资提高,双方老人养老金连涨,独力或合力换车的也不在少数。
一直没有完成交通工具方面的“升级”,冯女士夫妇有着自己的考量。坐办公室,偶尔外出步行或骑骑还能骑的旧自行车权当锻炼;市区车多不好开,车技不过硬反倒耽误自己和别人时间;坐公交、打车都方便,有了孩子后,市内不算,年年全家旅游也从没感觉不便......他俩认为,不买车的理由很充分。
那这回咋买了?仍然,这个决定与跟风无关,与亲朋好友们唠叨“条件不差,太过保守”无关,亲友普遍评价很有主见的这对夫妻还是基于实际考虑。冯女士晚育,现距退休正好10年,用她的话说是“进入了人生下半场”。依靠头脑完成家庭财富积累后,她与爱人把买车看作对自己的犒赏,给儿子的陪伴。
对他们来说,为上班、送娃开车仍无必要,甚至他们的车不会每天市区上路。有一辆车,他们更大的期待是周末、假日带上父母和儿子郊游,想停就停,想走则走。“每个星期天带全家爬一趟海棠山,自由呼吸,强健身体,大人个个开心,孩子健康成长......”某种程度上,这才是冯女士最理想的车生活。
统计数据显示,自我市2001年实施经济转型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2020年,阜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到30438元,较2001年增长6倍。收入渠道多元拓宽,工资性、转移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同步增长,揣进腰包。
多元社会,多元需求。不可能人人买车都与冯女士夫妇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但最具说服力的数据印证了相同处,恰恰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生活理念、生活方式改变的共同作用下,至2020年底,我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已达22.9辆。回望2001年,这一数字还是空白。
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阜新人的家庭。与之相伴,202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1206.9元,较2001年增长1213.85%,同样呈现猛增态势。汽车进入生活,也在改变生活。祝福生活在车轮上的时代的你,永葆追梦的方向,永存奋斗的动力,像冯女士一样驶向梦想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