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矿区的形成很久,有120多年的历史,阜新矿区的范围很大,绵延数十公里。30多年来,作为摄影记者的张奎武以其职业的敏感,责任的驱使,用照相机记录着露天煤矿、机车、铁轨、矸石山、棚户区、矿工以及生活在大露天煤矿周边的街道和乡村的人们及时代留下的痕迹……
阜新矿务局高德煤矿繁忙的矿山运煤小火车调度场。1989年4月
阜新市最大的轻工市场,热闹非凡。1990年4月
阜新矿务局平安煤矿准备下井采煤的矿工。1990年11月
阜新市纺织厂原料库失火,驻阜某部队官兵与消防队员齐心灭火。1991年3月
矿区管理人员坐在挎斗摩托车上在去往阜新五龙煤矿的路上。1992年3月
阜新“哈尔套”大集是矿工们采买农产品的主要集市。1993年
阜新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破案返脏新闻发布会现场。1994年4月
阜新电业局民兵实弹射击训练后总结。1995年7月
阜新孙家湾矿区住宅里的迎亲车队。1995年10月18日
阜新五龙煤泥厂,工人们正在挖煤泥。1996年11月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矸石山上捡煤女工。1997年5月
阜新矿区职工经常开展自编自演的文化娱乐活动。1998年3月
阜新煤炭资源枯竭后,给矿工生活带来困境,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这是沈阳市对口帮带送温暖慰问车队进入阜新矿区。2000年2月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昔日大露天煤矿终结了她的辉煌。多年开采遗留的露天煤矿大坑,成为城市的道道伤痕。2001年,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14年,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拉开序幕,开始探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阜新矿区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经过46小时全力救援,83名矿工安全升井。2017年10月18日
阜新大露天煤矿成为时代永恒的记忆,退休矿工望着枯竭的矿坑思绪万千。2011年3月31日
阜新矿区的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开办了家庭养殖场。2009年6月
阜新随着东北老工业振兴的战略部署,高速公路于2006年正式开工建设,这是阜新至盘锦段的大巴沟隧道施工现场。2009年12月23日
阜新矿区的蒸汽机车,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于2017年8月31日,正式退出运输生产。2013年2月24日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贯彻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正在治理建设、恢复生态环境。2014年12月14日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滑坡治理进行中。2015年2月25日
阜新矿区下岗职工积极适应产业转型,向阜新六合农牧食品公司输出劳务,重新上岗就业。2019年5月21日
目前,海州大露天煤矿经过科学规划和多年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由新邱露天煤矿废弃矿坑改造而成的百年赛道城已成功举办中国汽车场地越野拉力锦标赛,实现了百年大露天煤矿的华丽转身,上演了“速度与激情”。今天的阜新,已经走出当年的困惑与迷茫,矸石山下不断产生新动能,矿坑之外不断生长新气象。高速公路通了、高速铁路通了,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活在大露天煤矿周边的人们正享受着经济转型的成果,携手迈进新时代。
阜新矿区附近农村八十高龄的梁永秀夫妇,四世同堂,其乐融融。2018年8月18日
随着国家去产能和经济转型的部署,阜新新邱露天煤矿开始治理修复及百年赛道城的建设。2018年12月8日
随着东北老工业的振兴部署,途经阜新市的高速铁路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29日正式开通,给阜新经济转型和百姓生活带来活力。2018年10月26日
阜新新邱露天煤矿废弃的百年矿坑,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上演“速度与激情”。2019年6月15日
阜新新邱露天矿关闭后,经过科学规划,在废弃的矿坑内建设汽车赛道,成为世界首创,成为文化旅游、百姓娱乐重要场所。2019年6月17日
昔日的阜新大露天煤矿,已成为“国家矿山地质公园”。这里的人们,在蓝天白云下迈进新时代。 2019年7月14日
作者简介
张奎武,系阜新市文联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阜新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主任记者。
1985年从部队复员分配到阜新日报社工作。从1985年10月31日在《阜新日报》发表第一幅新闻图片开始,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记者》《民族画报》《大众摄影》等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摄影图片300余幅。近30年来,其拍摄的各类题材的摄影作品入选全国、 国际各类摄影展并获奖百余幅。2020年荣获第六届辽宁摄影金像奖。出版了《让历史告诉未来》摄影集。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阜新市劳动模范、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阜新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20·中国抗疫优秀摄影记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