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这样一幅图画
在我们眼中流动
右手拉弦与左手五指上下跃动配合
演奏着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乐韵
一丝一弦间
展现出上下五千年的岁月磋砣
吟诵着每一段历史走过的
沧桑与艰辛
幽幽琴声,瑟瑟弦音。胡琴在流传至今的中国乐器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它从唐代北方能骑善射的少数民族胡人的马蹄踢沓声中走来,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常用乐器。
在阜新大大小小的非遗宣传展示现场,经常会见到一位胡琴制作者,将数把各式胡琴及众多胡琴零部件置于展台,见人问询,他或与人讲述,或操琴演绎。他叫单志忠,是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者,也是一位40多年钻研打磨胡琴制作工艺的“琴痴”。
2020年12月,以单志忠为第四代传承人的“胡琴制作技艺”非遗项目晋级辽宁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溯源
胡琴——史称奚琴
是唐末我国北方奚人所使用的一种乐器,始于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奚部族创造的,故得名奚琴。它是现在胡琴的前身。胡琴,既是现代二胡、马头琴、四胡的前身名称,亦是我国诸多民族拉弦民间乐器的总称,广泛地应用于民间歌舞、吹打乐、鼓吹乐等民间器乐,以及庙堂等多种宗教音乐之中,历史上深受王公遗族和普通百姓的喜爱。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众多少数民族频繁更迭、不断分化交融,其中奚族逐渐分化,并分别与契丹、女真、蒙、汉各族融和,奚人代表性乐器——奚琴也随之广泛流传开来,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民间乐器。
在唐朝,胡琴屡屡出现在诗词杂文之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作《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刘禹锡《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中:“见学胡琴见成艺,今朝追思几伤情;捻弦花下呈新曲,放拨灯火谢改名。”对胡琴的演奏方式进行了描述。元代,胡琴之名普遍应用,胡琴制作也有改进。到了明代,琴弦出现了“千斤”,种类也越来越多,并流传到全国各地。历史的发展演进,也让胡琴繁衍成庞大的弓弦乐器家族,有二胡、四胡、马头琴、京胡、板胡、椰胡等,与中国人一起饱含了岁月的蹉跎与艰辛,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层面,与中国人的命运水土交融,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吟咏着每个历史时代的旋律。
阜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多民族集聚。据《辽史》记载,发明奚琴的北方奚人的活动范围曾到达阜新,后与当地的契丹族及汉人融合,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加入蒙古族。因此,奚人的音乐及乐器也同时被当地人所吸收、发展和完善,奚人优秀的文化在此得到了继承和延续。
传承今天流传于阜新地区的单志忠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属家族传承。虽然经历社会变迁,单氏胡琴手工制作却从未间断过,至今已传承五代。据单氏家谱记载,当初单志忠的曾祖父单青出身于木匠,当时以维修胡琴为业,后来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开始制作胡琴,靠这一独特的技艺不仅撑起了家业,也受到当时很多贵族和平民的喜爱。
祖父单广富娶了蒙古族妻子单孙氏,单孙氏是四胡大师孙良的远方姐姐,与孙良家族关系密切,受孙良大师的影响和指点,尤其是到第三代单玉林,单氏胡琴制作技艺逐步趋向完善,越来越有影响力。
单氏胡琴制作技艺的传承有严格的规定。老祖宗以家族为核心,定规法以祖训为记,世代传承,男孩八岁进私塾,开始学拉弹琴,学制作,养家糊口。在家族影响下,单志忠五岁开始学拉二胡,深得父亲单玉林的真传。八岁开始学习胡琴制作。成年参军退伍回地方后,跟随父亲系统学习制作技艺,成为第四代传统胡琴手工制作的传承人。他学艺40多年,是全面掌握该项技艺的主要传承人,目前建有自己的工作室,并以此为主业,日夜精研,对该项技艺达到痴迷状态,硬生生把自己磨练成了一个胡琴专家。
如今,单志忠为发展和传承该项技艺,不断招收学徒传艺,并积极参加各类交流展示活动和相关比赛,不断获得各类奖项,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其作品还曾远销日本、香港等地,还有很多人来到阜新购买并收藏。他的“90后”儿子单一鸣也在父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做琴有了莫大的兴趣,成为第五代传承人。


胡琴类乐器涉及很多种类,表现力丰富,可以用不同的弓法和指法,深刻细致地表达音乐内容,因此,对制作技艺要求颇高。单氏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在1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既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民族文化生活和审美的需求,也不断丰富了传统胡琴制作技艺的内容。胡琴制作的工艺流程十分繁琐,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技艺都十分的讲究,有其独到之处。尽管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相当复杂,有近百道工序,但都是严格按照祖传技艺精心制作,使得每一把胡琴各具灵性,外形美观,工艺考究,音质优美,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深受全国各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制作胡琴所用木料有紫檀木、乌木、红木等,以密度较高者为上品。其工艺流程复杂,大致可分为选料、开料、设计、琴头制作、琴杆制作、琴筒制作、琴托制作、琴轴制作、琴轴与琴杆安装、琴杆与琴筒安装、蒙皮、音窗制作、整琴组合等步骤,各步骤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其中,蒙皮是关键,对于胡琴的音质和音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皮子的处理需要经过选皮、裁皮、泡皮、削皮、铲皮、刮皮、扎杠、套皮、粘皮、切皮等十余道工序。目前,单志忠能够手工制作的胡琴种类已有20多种,主要有二胡、四胡、马头琴、京胡、板胡、中胡等。
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社会文明进步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为丰富和繁荣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记
高超的手艺离不开一颗匠心。留住手艺,不是留住表面形式,而是在传承过程中承载了多少历史和文化,留住的是一针一线、一刀一凿中所凝聚的古老诗意。作为省级非遗项目“胡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单志忠几乎把所有心血都投入到了胡琴制作中。每天每夜,在这一屋一地、一朝一夕中,在千万遍手工打磨锤炼的重复中,每一把胡琴都被他赋予了感情和时间的况味,那一份独有的音乐魅力通过琴与弓演绎出的弦音传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