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因煤而兴。远古植物沉睡地下千万年后,化身乌金重见天日,昼夜装上货物列车,仿若一条条黑龙呼啸着出塞北、出关东。
1980年从部队退伍追随家属来到阜新安家落户,立足铁路系统工作岗位,郝先生一直在为第二故乡的建设发展出力,同样见证了这座城市与煤有关的兴盛时代。2001年,阜新走上经济转型探索之路。20年来,郝先生不仅感知到本地装车货物品类换新的工作变化,也亲历了3次换房、越来越好的生活变迁。
2001年,对郝先生一家来说也有特殊纪念意义。这年秋天,他的儿子考上大学,一家人也告别了原铁路医院附近的自建平房,搬进南驿三小区的60平方米楼房。“现在想想好笑,可当时想的真就是孩子上学花钱地方多,住平房劈柴不用买,煤也好解决,所以楼房分下来有四五年都没住。”郝先生笑着说。
在郝先生看来,独生子考上大学“有了一定”,加上家庭小有积累,工资也逐渐增长,简单装修、入住楼房才算是顺理成章。他记得,儿子大学时代第一个寒假里的春节,一家人是在交流点煤气、坐座便、打电话等住楼经验的欢笑声中度过的。21世纪初,郝先生全家住进生活便利的楼房,日子也同步跨入新世纪。
经济转型在推进,城市面貌在蝶变。搬出平房的第3年,郝先生交还单位的平房就动迁了,原地建起小区。几乎与此同时,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在阜新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推进,一个个新小区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无数家庭搬进楼房,城市跟着改换模样。短短几年,市区平房住户就从多数变为少数。
2010年春,铁路与地方合力推动下,海州区铁路小学西侧、振兴路与创业路间的“西铁最后一片平房区”拆迁棚改。此前两年,出于安置乡下年老父母的考虑,郝先生爱人在此买下一套平房小院。结果老人还没来,房子已不在。坚决不肯上楼的老人选择其他儿女家生活,郝先生一家却借此迁入新建成的沈铁锦苑雅居小区80平方米新楼。“儿媳妇到家不憋屈了!”这是新房子给他的最大喜悦。
2015年,大学毕业回阜工作多年的儿子,在市中心工人大厦买下一套电梯楼房。月收入已近万元的郝先生追着跟来买了一套上百平方米的,一为照看孙子,二为圆上家住市中心的梦想。“西铁那边都管这边叫市里,从到阜新的那天开始,我就梦想着有一天也能来市中心住住!”如今,他的心情和生活一样美美哒。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民生之安。阜新经济转型20年来,如同郝先生一家的换房喜剧,几乎上演在每一个家庭。于2002年启动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安置居民4.3万户,惠及近13万人;于2005年启动的棚户区改造,历经十几年接续推进,累计完成改造22.2万户,新建小区面积达1089万平方米。
住房,又绝不仅仅是住房。正如我市将实施棚户区改造定位于使之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相结合、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一样,新住房、新小区、新生活,带给你我他的不只是更高的幸福指数,还有更大的人生梦想、更足的奋斗力量......
当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7.6平方米提高到22.5平方米的时候,改善型需求依然旺盛,郝先生的儿子就悄悄做起了“别墅梦”。今后,“您家又搬哪儿住去了”的答问里,一定藏着更丰富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