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阜新开始经济转型的第二十个年头。盛夏时节,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愈发凸显阜新“物阜民丰,焕然一新”的本意。
这场攻坚战是在煤炭资源枯竭、阜新呈现“矿竭城衰”的背景下展开的。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贫困,使得这场攻坚战的任务异常繁重,也更显现了这场攻坚战的伟大意义。
2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经济转型与精准脱贫同步安排部署,把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同实施精准脱贫项目相融合,以勇毅果敢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的斗志,吹响“响鼓重锤战贫困,尽锐出战拔穷根”的“冲锋号”,用“绣花”功夫绣出了精准脱贫的“新画卷”。
新胜利:“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舍我其谁的磅礴气势,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扎实作风,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场上持续奋战,成绩斐然:
—— 贫 困 人 口 生 活 水 平 显 著 提高。全市97340名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038元 增 加 到11124元 ,年 均 增 长29.6%,脱贫满意度达99.7%。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范围。改造贫困户危房10261户,安置38284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低保兜底保障贫困人口32361人;
—— 贫 困 地 区 生 活 条 件 根 本 改变。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整洁村”实现全覆盖。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672公里,新建文化广场121个,新建和改扩建村标准化卫生室363个。建设改造农村供水工程501处,解决6921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工程受益总人口27万;
—— 脱 贫 群 众 精 神 风 貌 焕 然 一新。脱贫攻坚唤醒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劲头,脱贫致富的点子越来越多、路子越来越宽。脱贫攻坚深化了贫困地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创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
——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平均每年研究脱贫攻坚30余次。全市65个乡镇均设立扶贫办,610个存在贫困人口的行政村每村至少有1名扶贫联络员。贫困治理“党建引领”体系不断完备,共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88个,带动全市62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增强。
新模式:“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我市坚持以全面建设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紧扣“扶贫”“改革” “试验”三大主题,探索建立了一条以“七化融合”为主轴,符合阜新实际、体现阜新特色的改革试验新机制: ——党建引领全程化。市委每年对村党组织进行一次客观评估、分类定级。全市向65个乡镇、622个村全覆盖选派驻乡村工作干部。2018年以来,选派干部帮助乡村党组织制订发展规划2326个,发展“一村一品”项目1019个。
与此同时,创新开展“千千结”活动,组 织1108个市、县区直机关党支部与1108个村、社区等党组织“结对子”,累计为乡村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做好事实事1352件;
——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我市坚持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果品林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五业”并举,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标准化、产业化“五 化”齐重,积极推动产业扶贫项目提质增效。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思路,将土地使用权流转到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手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打造产业扶贫的“航母”。同时利用土地确权登记成果形成贫困村集体资产建设村级“扶贫农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新路。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2亿元,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扶贫项目2575个,每户贫困户都有2项以上稳定增收产业项目,年人均增收3500多元。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2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30.2%。两个脱贫县“二品一标”生产基地面积450万亩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7417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54户,产值实现130亿元,为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
——城乡资源一体化。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吸引大量资本下乡,先进生产要素随之而来,培育壮大了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城乡企业与产品、资源与资金的有效对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通过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创 新“电商带货+品牌培育”模式,大力发展“网红经济”,打造三大网红直播基地,培育六大电商销售平台,创建十大电商扶贫特色品牌,年电商销售额达5.82亿元,实现了“云端”搭桥,“触网”生 金;
——产业发展生态化。按照生态产业化、经济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推动生态短板向生态良好、产业发展转变。以彰武县为试点,开展生态扶贫试点,走出一条“生态扶贫”新路子。2020年,人民日报发布长度为3322厘米的《新千里江山图》,“彰武沙漠绿化”荣耀登榜,成为关外第一景;
——各方力量集约化。构建“大扶贫”格局,组建了由市级领导带队、市直单位和重点龙头企业为成员的若干个“帮扶集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实施“百企带百村”“巾帼脱贫行动”“助残脱贫行动”“志愿服务脱贫攻坚行动”,2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极奉献。借助省农科院支持,推广“政府+科技+企业+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模式,为贫困乡村请进“科技财神”;
——金融助力产品化。开发金融产品,开展金融支持,破解资金难题,助力扶贫改革。相继推出小额信贷金融产品,创新配备“金融扶贫助理”,开发涉农信用产品;
——资金管理项目化。建立扶贫与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机制、扶贫资金收益保障机制、扶贫资产闭环管理机制。脱贫攻坚期内,全市共形成扶贫资产1139项,累计收益4.34亿元,共有23.32万人次受益,增加贫困户总收入4.69亿 元。扶贫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大,为消灭“空壳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增添了强劲动能,筑牢了防止返贫的“防火墙”。
新画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 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我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解决好“三 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全市上下正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精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赓续“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努力绘就转型振兴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