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几代都是煤矿工人,真想不到能住上这宽敞明亮的楼房。”海州区文欣苑社区67岁的煤矿退休职工洪永昌一边浇着花,一边述说着棚户区改造改出自家的幸福新生活。
得益于棚户区改造,洪永昌一家从低矮破旧的工矿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关键是咱只花了不到1万块钱,就住上了这80多平方米的新房。”老洪兴高采烈地说。
老洪生活的变迁,只是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目前,阜新已有20多万户像老洪这样的居民,因为棚户区改造而改变了生活。
破解难题,全力实施“一号工程”
创新方法,统筹推进工程实施
市委、市政府以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出“五结合”:
——把棚户区改造与推进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相结合。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突出城市南部棚改建设,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市南北的协调发展;
——把棚户区改造与促进就业再就业相结合。充分利用腾空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和商贸市场,为棚户区广大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把棚户区改造与增强城市功能相结合。坚持以煤城、海新棚户区为圆点,向南、向东辐射,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空间,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
—— 把棚户区改造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彻底解决棚户区居民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用电难、用热难等问题;
——把棚户区改造与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相结合。解决困难群众居住问题,调节住房供需矛盾,抑制房价上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解决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资金来源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六个一块”的解决资金方式,即:争取国家和省补贴一块、通过银行贷一块、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免一块、社会各界支持一块、居民个人出一块、腾空土地商业化运作收入一块。在工作中,对棚户区改造大宗建材一律实行政府统一公开招标采购,两年中就节约采购资金2934万元;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服务棚户区改造,各部门打破常规,实行“一站式现场办公”、开辟了“绿色通道”;对主体建设和各项配套工程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制,选聘资质高、能力强的施工队伍;有关部门加强经常性检查,聘请32名熟悉工程建设业务的回迁群众作为义务质量监督员,广泛开展建设工程分项和创优样板工程活动。
资料显示,仅2005年到2006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和产业园区治理投资近3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0%。
拆迁是棚改的基础。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市实施公开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回迁安置方案、搬迁顺序号、补偿标准、拆迁和回迁房屋面积、评估标准、分房时间、办事程序的“八公开”制度,保证了拆迁一开始就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中。
动迁中,采取市领导、区领导包片、党员干部包户的办法,全力做好拆迁动员工作。全市92个市直部门和中省直单位,共抽调3000余名干部与棚户区居民结成包保帮扶对子,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租房、就学等生活难题。
回迁时,提前召开分房大会,公布安置政策、分房原则、选房程序和办理回迁手续。严格按照搬家顺序和交款顺序确定分房顺序号,组织居民按顺序号自主选房,并将分房名单公示。
完善服务,建设新型社区
——围绕“设施齐全”,做到主体建设与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建设文化休闲广场、停车场、社区卫生室、图书室等设施;
——围绕“服务配套”,成立了物业管理所、就业服务站、低保救助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配套设施;
——围绕“环境优美”,保证棚改新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做到道路通畅、路面平坦、环卫设施齐全;
——围绕“管理有序”,对棚改新区的工作网络、管理制度、警务工作、环境卫生等作出规定;
——围绕“文明健康”,组织棚改新区居民开展经常性的文明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棚户区居民就业作为棚户区改造的“最后一公里”,致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第三产业,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
——各区政府结合棚户区居民实际,开展工艺制作、家政服务、保洁保安等就业技能培训;
——建设农贸市场,无偿提供经营摊位。棚户区改造小区周围建设11个农贸市场,设立1300个摊床和325个精品间,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
——将物业管理与居民就业相结合,通过小区卫生、维护等“三保”工作,促进居民就业。
在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工作中,阜新以全省1%左右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承担了超过全省30%的棚改任务。全市共完成棚改22.2万户,新建小区1089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7.6平方米提高到22.5平方米。
2008年10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和阜新市人民政府达成共识:阜新打造世界级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大有可为。
2009年7月,总投资超过6亿元的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开园,昔日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华丽转身,形成了以海州露天矿矿坑为中心景观,以矸石生态绿化区等为辅助景观的世界级工业遗产主题公园。
阜新携手中科盛联(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开发式矿山综合治理创新实践。中科盛联与新邱区采取PPP模式共同分期推进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建设项目,计划用时4至6年,拉动其他发展投资约380亿元,达到总体投资500亿元,提供约2至3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
截至2020年7月末,赛道城已成功举办8场赛事,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
今天的阜新,正在用不断攀登的高度和一往无前的速度,在打造“世界废弃矿山治理范例”和“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样板”的路上毅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