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不只是熟悉的歌舞乡音,不只是老宅的袅袅炊烟。乡情除了是父母的那一份殷殷守望,还是离乡孩子最最想念的妈妈的味道。每一个时代,蒙古勒津女人巧手煎制的蒙餐主食——馅饼,烙出来的都是团圆和希望——
那是令人垂涎的一款美食,从笔者记忆萌芽时起,那香气四溢的美食就牢牢地刻进记忆。但凡年节假日或家中有客,必有蒙古勒津馅饼作为主食上桌,款待亲朋好友。
那个时候,蒙古勒津的女人是最忙碌的。一边照看着锅里的菜是否炖熟,一边在面板上制作馅饼。女人将手里的面饼包上馅后,“啪”的一下不轻不重地将其摔在面板中央,随即右手麻利地拎起刀,一边用左手轻按馅包,一边用右手执刀板“嚓”一声钻进饼下又抬起,左右手一配合,饼就翻了个面,再落到面板中央。此时,女人的左手掌开始均匀地按压在面饼上,再来回以刀板和手配合翻两次,重复按压,一个大大的如圆月般的圆饼就成形了。这期间,女人去灶台间看锅已温热,便用刀板铲起馅饼,顺势溜进锅里开始烙饼。一张张饼烙好后,挨排摆放在盖帘上。随后,锅中放油,量大,有时候还会放进一些猪油,油温上升后,“嗞啦”一声,一张又一张饼在热油中陆续浸过,又一张张被叠进圆盘中。一盘摞得老高的馅饼端上桌时,油沫还会“嗞嗞”爆响着。
这是记忆里的蒙古勒津馅饼,它温暖了蒙古族孩子的成长岁月,也熨帖了他们长大后的乡愁。
如今,真正会烙馅饼的蒙古族女人越来越少了。
2021年初,蒙古勒津馅饼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家乡的美食因其技艺独特,但又濒临失传而被进一步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