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为查海遗址题词“: 玉龙故乡,文明发端”。查海遗址没有其他历史遗存的干扰,原始自然风貌保存极好,当我们置身其中,八千年前古老文明会使您产生无尽的遐想。
本报推出“探秘查海”栏目,邀请市第九批优秀专家查海遗址博物馆研究馆员李井岩做指导,为我们揭开查海遗址神秘的面纱,寻根觅祖龙故里,感知酬德玉文化。
在查海遗址39号房址内出土一件斜腹陶罐,陶罐虽残,但是罐身底部两侧的图案保存比较完整,陶罐下腹部两侧浮雕蟾蜍、蛇衔蟾蜍动物图案。查海先民依据陶罐大小尺寸,以写实的手法,将一侧的单体蟾蜍雕塑成大小与真的一样,膨鼓的大肚,四肢张开做爬行动作,并用当时流行的压印窝点纹饰于蟾蜍身上,就像蟾蜍皮上许多疙瘩似的,看上去就像活的一样。另一侧雕塑“蛇衔蟾蜍”形象,显然是依据罐体缩小了动物形象,这一安排甚是巧妙,突出了整体美感。这种饰有蟾蜍及蛇衔蟾蜍浮雕图案的陶罐,目前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查海人为什么对这两种动物情有独钟?这与查海聚落的龙崇拜有关,查海聚落的龙崇拜是集龙、蛇、蟾蜍三位一体的特色龙崇拜。
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来说,季节的运行是头等大事,蛇和蟾蜍是能直接代表物候变化的动物。查海先民观察它们在春天播种前复苏出现,秋收后冬季来临之时消失隐蔽冬眠,它的活动时间也正是原始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间,而这也正是龙的活动时间,龙的神性是施云布雨。
龙管理雨水的多寡,蛇吃老鼠,蟾蜍吃害虫,且食量很大,风调雨顺,没有鼠害和虫害才是农业丰收的保证,不一样的动物,却是一样的社会功用——保证农业丰收。
蛇和蟾蜍这两种动物习性与农业生产的“巧合”,在查海先民看来是神奇的,所以查海先民保护并崇拜这两个外表丑陋而神秘的朋友。龙、蛇和蟾蜍崇拜是查海先民与农业和农事相关的崇拜,也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低下,先民为适应自然、战胜自然主观能动的反映。
从民俗学来看,民间流传着蛇和蟾蜍能预知降雨的说法,至今查海遗址所在地的阜新地区仍然流行“长虫过道,大雨来到”的民谚,这种灵验的预示也是人们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
在生产力落后的查海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认知的蛇和蟾蜍在大雨来临前的反常行为,是一种神奇的本领,它们是一种能预知风雨的神奇动物,给人类传递风雨的信息,所以蛇和蟾蜍成为原始先民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精神寄托,并因祈求和敬畏它而产生自然的崇拜心理。(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