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说,孙海红算不得土生土长的阜新人,因为他老家在河南洛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外乡人”,从2001年7月大学毕业后,没有回到老家,而是义无反顾地来到阜新,加入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现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的防护林科研团队,开始了他的防沙治沙科研之路。
刚到沙地所上班的他,看了《大漠风流》《绿色梦想》等专题片,深受感动,主动要求到生产一线锻炼。工作中,他认识到传承和弘扬老一辈治沙人留下来的大漠风流精神,是新时代治沙人的历史使命。2006年,他没有继续留在舒适的城市工作,而是选择了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章古台镇科研基地,这一坚守就是15年。
在基地清苦的15年里,身边很多人先后离开了,孙海红却反而把章古台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基地工作很累很苦,工作条件差,与父母和妻女两地分居难以照顾,这些困难他从不挂在嘴上。他全心守护着4万亩松林,时刻把管护好老一辈留下的试验林牢记在心,将生态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他没有休过一个清明节,当全所大多数职工放假休息的时候,他却以身作则与基地在岗职工早出晚归巡山护林防火。从他到基地工作的那一刻起,基地没发生过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至今已完成科研示范林造林近万亩,防治有害生物4万亩,章古台科研基地已经变成环境优美的沙地森林公园……用心守护好辽宁西部生态屏障和几代彰武治沙人的精神家园,这正是他的初心。
章古台基地的巨大变化,饱含着孙海红的尽职尽责。如今的基地,已经成为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辽宁省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阜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彰武治沙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和多所高等院校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成为辽宁乃至全国的新时代治沙精神宣传窗口。基地每年接待来访者近万人次。
孙海红和他的科研团队完成的“沙地赤松容器苗培育技术”研究,提出一整套科学化、规模化沙地赤松容器苗培育技术,为提升科尔沁沙地赤松造林成活率提供了技术保障,应用该技术培育沙地赤松容良种苗木1000万株,提高了阜新乃至“三北”地区的良种使用率;他主持完成的“辽西北沙地刺榆生物围栏技术”成果,针对沙区工程围栏存在投资成本高、围封效果差和使用年限短等问题,实践总结出适合辽西北沙地生长的刺榆可用来围封,作为替代工程围栏的理想生物围栏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他从事林业科研及生产工作多年,积累了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区建设、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病生态控制、辽西北沙地刺榆生物围栏营建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
过去的林场只是负责管护和生产经营任务,如今每年都承担着中央财政林业示范推广项目。孙海红将科技扶贫与推广项目相结合,主动把致富理念、农林新品种和新技术传授给贫困农民。结合推广项目的实施,他积极组织开展农林科技培训服务,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如今,章古台是全国最大的樟子松种苗集散地,全镇农民几乎家家会育苗,小小樟子松成为当地重要的致富产业。
多年的成果推广工作,使孙海红由单纯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注重科技创新、善于科技服务和引导百姓致富的综合型科技特派员。基层的成果转化实践,让他更深切体会到科技工作者必须担负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