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精耕细作”
交出的驻村第一书记的完美答卷
“马大爷,出村的路这下好走多了吧!”“李大哥,今年的大豆收成咋样啊?”“大娘啊,去年村上给发的羊现在发展多少只了……”
在村头的大树下,在田间地头上,成兴涛无时不在与乡亲们“闲聊”着,无刻不在惦记着各家各户的日子。他对全村各家的熟悉程度,让人丝毫感觉不出他是个来自城里的85后检察官。
为践行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响应市委、市检察院号召,2018年3月,成兴涛主动请缨加入到扶贫驻村的队伍中,“抛下”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背起行囊来到彰武县哈尔套镇新发村,开始了他为期3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
摸清“家底”伸出援手
刚到村上,成兴涛就“迫不急待”的深入到群众中,通过村干部介绍走访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很快便摸清了所有贫困家庭的“底数”,建立起了新发村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周三例会制度,专门研究脱贫攻坚工作。为了方便为群众办事,他还制作了便民服务卡,挨家挨户发给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娘您好,我是咱们村儿的第一书记,有事啊您就按照卡片上的方式联系我,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他的一举一动,都无形的拉近了第一书记与群众们的距离。
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姚某某家12岁的儿子不幸患上了急性淋巴白血病,这对本就艰难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他积极主动帮助申请“中国红十字会小天使”救助基金,多次奔波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彰武县医保中心、阜新市红十字协会等单位报情况、开证明、交材料,一段时间仿佛成了这几家单位的“常客”。经过他的不懈努力,2019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通过了的申请,为小朋友提供了3万元的紧急救助金。2021年5月,他又帮助申请了中国慈善总会救助项目,获得救助资金1万余元,极大缓解了姚某某夫妇救治孩子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输血”不如“造血”久
成兴涛到任后,面对村上贫困户的致贫成因及根本出路,积极谋划推动脱贫项目落地生根,变短期“输血”救助为长期“造血”功能的激发。他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与村民沟通交流,确立了新发村以大豆种植为种植业的扶贫项目,并争取到大豆种植项目款11.5万元。还依托镇党委、镇政府与敖汗村、富有村联合建立了山药深加工扶贫车间,将其确立为产业扶贫项目。2020年,又新增确立了牛、羊、猪、驴等养殖业项目为扶贫项目,并为无能力自行购买羊的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购买羊38只。2020年4月,“新冠病毒”疫情缓解后,新发村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复工复产,手工加工车间快速投入生产,解决就业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人,有效实现了村民增收。
要想富必须先修路
出行困难一直是影响新发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驻村之初,成兴涛就暗暗下定了尽快发展村内交通确保百姓出行,必须打通村民出行难“最后一米”的决心。三年来,在他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在市检察院领导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共新建水泥路3条长6.4公里。特别是在哈鸡线(哈尔套至鸡冠山)西至新发村鸡冠山屯1.3公里道路修建过程中,因无力交齐相应配套费问题而开工受阻。眼看着辛苦争取来的修路项目指标因为拿不出配套费可能要“流产”时,成兴涛焦急万分,将这一眼前的困难向市检察院领导进行了详细汇报,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帮助协调沟通为新发村解决了修路配套款2.6万元,解决了修路的燃眉之急。这三条公路的修建,既有效解决了新发村出行难问题,又大大增强了村民们奔向致富路的自信心。
家长里短闹纠纷“不出村”
成兴涛作为一名检察官,在老百姓的心里是公平正义的使者,是公道正派的象征,所以老百姓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儿的,都来找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让他给评评理。3年来他参与化解村民纠纷60余起,解答法律咨询100余次,为村民撰写各类诉讼文书20余份,义务为村民担任诉讼代理人帮助追讨拖欠多年的欠款,为建档立卡户武某某之子涉嫌故意杀人案寻求法律援助……
3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时光恍如昨夜。每当回忆起离开温馨的小家来到百姓当中的1195个日日夜夜,有许许多多的感动、感恩和感慨,也有许许多多的收获、自豪和遗憾。在村民们心中那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但脚上沾满泥土踏实、憨厚、肯干的第一书记”,如今又重新回到了检察工作岗位上,但这三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的特殊经历,必定是他永远难忘、永远牵挂、永远奔向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