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葡萄成熟季,在阜蒙县大巴镇车新村的冷棚基地里,一栋栋的葡萄连成片。走进棚内,翠绿烟紫、饱满剔透的串串硕果爬满藤干,村民们进进出出,忙活着将葡萄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面对累累硕果,村民海双柱说道:“扣棚比种地强多了,一亩地咋地也能收入2万多元,我家3个棚,一年刨去投入的,能剩10万元。”如今,冷棚葡萄成为了乡亲们口中致富的支柱产业,而这个支柱产业也经历了乡亲们起初认识程度低、积极性不高等艰难的起步阶段。
2014年,车新村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村,村民们大多靠天吃饭,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为了摆脱困境,在包村单位阜新军分区的帮助下,村党支部带头扣起了大棚,第二年,大棚栽的葡萄喜获丰收,每亩平均收入2万元,眼见着活生生的事实,触动了村民对富裕日子的向往,扣棚积极性高涨。
“过去咱们村老百姓不知道啥叫扣棚,村上动员扣棚,大都持观望态度。现在村民自己找村上要求扣棚,对设施农业的认识,从根本上有了质的改变。今年车新村又发展新的冷棚150亩地,裸地葡萄又发展了接近100亩地。这个支柱产业显示出爆发式地发展。现在的车新村,‘干部在前面干、群众在旁边看’的现象已经看不到了,展现出的是‘群众争着主动干、推着干部加紧干’的场景。村里成立喜日果树种植合作社后,通过统一购苗、统一设计、统一建棚、统一技术和统一销售,解决了村民对发展设施农业的顾虑,生产积极性大增。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听说村里种葡萄致富了,纷纷回到家乡参与发展,沉寂的土地上又热闹起来。”车新村党支部书记白金山说。
从外务工回乡扣棚的村民王飞对记者说:“一开始建棚,咱啥也不明白,村干部就来帮助我,需要啥了到哪儿去买,苗子村上统一给订,包括棚膜等等,都是村上帮忙,让我们省不少心。
要不然一点不会,回来也弄不好,现在看挺好的。”据了解,现在全村果树面积已经发展到3500亩,葡萄已经发展到2000亩,还有1000多亩地的李子、鸡心果和苹果。从整体效益上看,棚果的收入占全村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从过去的几千元到现在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从零到现在达到100万元,实现了葡萄上市增收,老百姓过上甜美生活的目标,车新村也被誉为“东北冷棚葡萄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