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河畔乡村风景。
阜蒙县于寺镇官营子村,一个大山之中典型的村落,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官营子河环村而过,不仅给村庄平添了几分山水颜色,也守护着村民的自然本真。
当“文明风尚”与“乡村振兴”汇流于官营子河,遵守乡风文明、恪守村规民约、传承民族文化自然而然成了官营子人的秉性和习惯,这让小山村与“大文明”得以融合和绽放。
官营子村有12个村民组,625户、2402口人,蒙汉民族各占一半。10年前,官营子村一穷二白,村民生活困难。2020年,这个村的集体资产超千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3万元。10年时间,官营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小村庄,嬗变为阜新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辽宁省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乃至“全国文明村”。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保障。官营子村结合村情,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全力实施农业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和高效化产出,形成东有养殖基地、西有高效农业种植基地、南有果树基地、北有棚菜基地的特色农业经济。
村集体有钱了,如何让村民从中多受益?官营子村完善村级基础设施,让村民住得更舒心。
“现在,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心气顺了,真是给城里生活都不换呀。”正在村文化广场上陪婆婆遛弯的村民王娟说,她和婆婆在村住宅小区各住三居室的楼房,生活很幸福。2020年,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在村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官营子村争取项目资金1.5亿元修建住宅楼8栋、396户,做到电梯入户、集中供暖、小区幼儿园、托老所、社区诊所等相关配套设施齐全,让村民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此外,村里、屯里的路全都修上了,安装路灯144盏,修建路边围墙2000多延长米并全部进行了装饰美化,村内道路两侧栽植了绿化树和果树3000余株,建设了6600多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文化“黄河阵”大舞台,修建了400余平方米的村史展览馆,文化广场面积达1.65万平方米。2019年,村里还实施了总投资3300万元的官营子河综合治理项目。
为提升乡村“颜值”,官营子村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新农村工作方案,完善卫生清洁制度、门前“三包”等环卫制度。村中设有专职保洁员,每天定时收运垃圾及管理花草苗木,同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了建设新农村宣传专栏,营造了村民齐手共创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村屯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官营子村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邻里之间形成了相互扶持照顾的传统,谁需要帮助,大家都会全力以赴赶去帮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该村还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文明用语等,明确村民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村干部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民主自治。同时,村里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以增强村民的自主创业能力、增收致富能力、市场适应能力、民主自治能力为重点,积极引导村民转变思想,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参与到乡村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中去。
村里发展好、村干部好、邻居好……“好”字是记者在官营子村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回答。村民对村庄的发展、对村干部的信任、对邻里乡间的亲情,都在这个朴实的字眼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得益于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现在‘家底较好’,因此,村民更追求精神面貌的提升。”官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庆年告诉记者,积极向上、热爱生活、诚信守信、朴素乐观,官营子村村民的这些美好品德和生活状态,就是被这方水土滋养出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