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为查海遗址题词“: 玉龙故乡,文明发端”。查海遗址没有其他历史遗存的干扰,原始自然风貌保存极好,当我们置身其中,八千年前古老文明会使您产生无尽的遐想。“探秘查海”栏目,邀请市第九批优秀专家查海遗址博物馆研究馆员李井岩做指导,为我们揭开查海遗址神秘的面纱,寻根觅祖龙故里,感知酬德玉文化。
查海遗址出土大量的动物遗骨和植物碳化物,通过对这些数量众多的遗存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查海先民的食物来源。这些遗迹从侧面反映出查海先民的农业状况以及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查海遗址动物遗存部分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标本主要是1992年、1993年和1994年3次发掘所获得的动物遗存。全部标本编号900件,全是哺乳动物遗存,其中可鉴定标本编号759件,主要是通过动物牙齿和残碎骨骼来鉴定动物的种属。已经鉴定出的动物种属有猪、鹿、马和牛等,代表了至少11个不同年龄段的动物个体。
猪科:猪属,共计42件标本,主要在房址、墓葬、灰坑和地层中发现大量牙齿和碎骨残块。鉴定的标本多为房址内出土的大量猪左侧下颌、犬齿、门齿、趾骨和头骨残块,至少代表了8个个体。
牛科:只有一件下齿残块,代表了一个个体。
鹿科:共计264件,主要出自房址、墓葬和地层中,只有大量的牙齿和碎骨残块,但因没有发现典型特征的角或犬齿,所以不能明确属种。
马科:仅发现一块左侧下颌,能够代表一个个体。
其他不明种属的哺乳动物骨骼残块141件,有的表面或通体被火烧过。
根据对查海遗址出土动物遗骨数量最多和频率最高的482件猪骨的鉴定与分析,死亡的猪是以成年猪为主,两岁以上的约占一半,1到两岁的约占一半,未见1岁以下的幼年个体。从死亡的年龄结构上看,查海遗址出土的猪骨以成年猪为主。从房址出土的大量猪骨看,猪应是查海人主要的肉食来源。作为祭祀用的灰坑内也出土了大量火烧过的猪骨,猪在宗教祭祀时应是有特定意义的祭祀品。总之,查海人在生活中与猪的关系密切,又表现出特殊性,综合各因素分析,此时的猪应是经人工饲养的家猪,不仅是先民主要的肉食来源,还是宗教祭祀的主要祭品之一。
2010年,山东大学第四纪环境与考古实验室对查海遗址1993年发掘采集的碳化植物标本进行了种属鉴定和分析,这些标本包括木炭、碳化种子、果实。此次对查海遗址碳化植物的鉴定与分析,为研究查海遗址的植被环境和人类植物种植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实验证据。木炭标本鉴定结果发现为4种,主要为麻栎属、榆树属、桦木属、朴树属,还有3种未知的阔叶树。
种子和果实标本鉴定结果发现了10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有山杏内果皮及种子、榛子的果壳、豆科种子、禾本科大狗尾草、狗尾草和马唐属的颖果等。
距今7000年前后,查海周围普遍生长着包括麻栎属、榆树属、桦木属、朴树属在内的阔叶树属,反映出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使查海原始农耕经济出现并逐渐繁荣,查海先民已经开始了植物栽培和动物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