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武艳娟,早早就与文学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自1986年任教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原阜新师专)以来,她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社会科学及国学普及、科研管理等工作。多年在文学、教育、社科一线的潜心钻研和踏实实践,使她成为全市教育、社科研究领域的优秀专家之一。
35年来,从前卫精深的文学创作理论和流派,到普及基础学段的小学语文教育,都留下了武艳娟辛勤耕耘的足迹。近年来,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启发,武艳娟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理念贯彻于诗歌创作的研究中,发表了《论王聪颖近期诗歌艺术的人民性和现代性》论文,在我市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领域取得较大反响。
武艳娟3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她讲授过写作、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大学语文、幼儿文学、美学、文学概论等十几门课程,几乎囊括了中国语言文学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各个阶段和领域。
在教学上,为了给学生提供科学高效的课堂学习体验,武艳娟针对生源特点,开展针对性极强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安排。她独创“四主教学模式”,解构学科体系知识,以问题为课堂教学主线,由教师作为主持人引导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展开问答、辩论及点评,吸引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其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有效转变了职专学生不学社科、不谙文史的状况,为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范例。
由于教学富有创造性和亲和力,多年来,武艳娟主讲的“大学美育”“外国文学作品欣赏”等课程获评校级精品课程等荣誉,她本人获得校级名师、市优秀教师等荣誉。
随着我市师范教育专业的火热,近年来,武艳娟将研究触角拓展到小学教育领域。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武艳娟认为,应该破除功利主义,将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孩子“三观”的重要载体,弱化一些文学概念的彼此区分,强化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和美育熏陶,以及整体融合式的教育开发,以实现文化的培根铸魂作用。
结合专业进行科研,是优秀教育专家、社科专家的共同特点。多年来,武艳娟在《辽宁高职学报》《理论界》《职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及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公开发表《雄性文明的衰落与重建——劳伦斯作品的女性主义批评》《周作人和他的母亲》等20余篇论文,并出版专著《东北大地的萨福——萧红、迟子建创作研究》,主持参与《阜新文化兴市战略研究》等省、市级课题近20项,其中近10项获得优秀课题奖,4项获得三届阜新市社科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文学本身就具有传播文化、滋养心灵的独特社会功能。在武艳娟眼中,文学即人学,文学教育即人的教育。她利用文学对学生进行人生和心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安静恬淡的生活心态和坚定崇高的文学理想。
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是武艳娟教书育人的主要目标和执著追求。对于武艳娟来说,一切能够传播优秀文化的场合都是她当仁不让的讲台。在阜新市规范汉字听写大赛、阜新市中学生诗词大赛上,她以丰富学识娓娓道来,进行点评,行使文化人的职责。在“辽海讲坛”讲座中,她以严谨的学术研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文化、文学现象,分享传播有益人们身心的真知灼见。
形神兼备,采撷于文海之神奇,求索知行合一;文质兼美,播撒于讲堂之精彩,务令学以致用。这是武艳娟的工作写照,也是她的始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