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
为查海遗址题词:
“玉龙故乡,文明发端”
查海遗址没有其他历史遗存的干扰
原始自然风貌保存极好
当我们置身其中
八千年前古老文明
会使您产生无尽的遐想
阜新日报·周末推出“探秘查海”栏目
邀请市第九批优秀专家
查海遗址博物馆研究馆员李井岩做指导
为我们揭开查海遗址神秘的面纱
寻根觅祖龙故里
感知酬德玉文化

漫步在查海遗址博物馆的户外遗址区,中央一个长长的石头堆很吸引人眼球,放眼望去,神似一条巨龙的形状,在旁边一块大石头上写着“中华第一龙”。这就是位于查海遗址聚落中央的龙形堆石,阜新“玉龙故乡”之名中的龙,主要就源于这里出土的龙形堆石。
观察可知,龙形堆石位于查海遗址“墓区”北侧,是在一条横穿过遗址中部宽0.15——0.25米较狭长的基岩脉上,采用当地大小均匀的红褐色天然石块人工堆砌摆放出来的,石块大小在8——12厘米之间。这龙形堆石的方向为215度,全长19.7米,头部宽约3.8米,厚约0.12米,颈部宽约2.85米,厚0.38米,龙身宽约22米,厚0.16米。 龙形堆石的龙头、龙颈、龙体、龙鳞、龙尾、龙爪等摆放分明,石块从头到尾排列有序,龙的前身较宽大,石块堆积较多、较厚,身体前部下方石块堆砌出像足又像云雾的衬托物,由头、身体向尾部石块逐渐变薄、变少,尾部更加松散细小。总体上观看,是头向西南,昂头张口,红褐色石块似片片龙鳞,身体呈弯弓状,往尾部渐近变细上翘,摇摆甩向东北方向,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巨龙就要腾空飞舞的态势,龙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堪称“中华第一龙”。 龙的孕育、出现意味着中国远古文明的黎明时期已经到来,截至目前,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考古都发现了史前龙崇拜的遗迹或遗物,而尤以辽河流域的查海遗址发现的龙形象年代最早,距今约8000年,所以查海龙形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龙形象,是中国博大精深龙文化的发源地。 查海龙在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种类多,题材多,善变化,有堆塑的龙形堆石、刻画的龙纹陶片、浮雕的蛇衔蟾蜍陶罐等,是查海先民的原始宗教思想以艺术审美形式的表现,承载在陶器上,摆塑在大地上,得以保留至今。查海龙的几种形式,也充分体现出中华龙崇拜的多样性和多源性,在查海一处遗址出现的多种龙形象又证明了中华龙崇拜的一体性。 龙纹陶片和蛇衔蟾蜍陶罐是查海先民在生产、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表露,这种思想情感、精神祈求等在陶器制作中得以融入、展现,使我们今天能透过这些承载着查海先民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的陶器,还原8000年前查海人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龙纹陶片和蛇衔蟾蜍陶罐是崇龙之情与生产、生活的结合,龙形堆石是石块与大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查海先民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龙形堆石的设计、选址、堆塑采取以大见小、小中显大的方法,蕴含了查海先民对心目中崇拜之物——龙的认识、观察、展示能力。查海整个聚落遗址地处阳坡上,龙形堆石在遗址中央,头南尾北横在山坡上,龙虽长20米,但是无论人身位于龙体的上、下、左、右哪个角度,零距离观看,都能保证视线开阔,一览全貌。在部落中央,在大地上摆塑展现,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超强的震撼力展现,可见查海先民博大的崇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