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而起。上网浏览,搜集文献;随手记录,激发灵感;深耕细作,奠基科研;课堂教学,情真意满......这便是杨秋生一天的日程。
杨秋生1971年出生,现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是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吉林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教授、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主持人,还拥有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阜新市法学学科带头人等诸多头衔。
多年深耕中国法文化,让杨秋生在学术、荣誉上收获颇丰,也让他深谙,只有抓好教学,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薪火相传。
“以最简单的表述给出最纯粹的交代,以最真挚的话语开启最质朴的心灵。”观摩杨秋生授课,只觉极尽洒脱,谈笑风生间,具体而微的情景娓娓道来,博大精深的思想深入浅出。
杨秋生从教27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讲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法律制度史和思想史”等课程,主要着眼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学术平台,提高学生的法律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传承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梳理杨秋生的履历,从精深奥妙的中国思想文化到浩如烟海的法律思想史,他始终遨游于思想政治领域的辽阔海洋,总是徜徉在法治文化范畴的博大世界。
立足于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悠久灿烂的国学思想,杨秋生从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里探明了一条从古至今、历久弥坚而国人能在日常生活里遵循固守的法治原则。他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思考中国法文化自信的“密码”,挖掘中国法律文化精神内核,也就是“天理、国法、人情”这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中国法律运行中的主要价值,为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中华法文化走向世界。
对此,杨秋生表示:“情理法不仅沿承中国传统自然唯物主义的精髓,吸取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营养,又暗合实证主义法学的‘三段论’推理逻辑,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把脉中国法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极大展现了中国法文化的特色与自信。”
真积力久,厚积薄发。近年来,杨秋生的《天理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源本性》研究成果在《社会科学辑刊》等知名刊物上发表,《中国法治的灵魂骨架与神经》等10余篇论文在《学术探索》等刊物上发表,另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13项。
在教学上,杨秋生主持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主讲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古代司法官员的基本素养”已上传教育部官方网站。他还应人民网之邀,主讲了“法治现代化与中国法理想”,主持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择优推广项目“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一微四化’教学模式研究”,引领推广全面建设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一微四化”教学模式。该项目在2015年被确定为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推广重点培育项目,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在科研之外、业余之中,他还关注地方社会发展、参与地方建设,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应邀举行省内外讲座50多场。
埋首于科研之中而不知疲倦,春华又秋实;扎根于讲台之上而乐在其间,此乐有何及。杨秋生依旧每日忙碌,走在通往中国法文化更高殿堂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