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天空,朵朵白云悠悠飘移。站在高德矸石山上,眼前是风中摇曳着的一树树生机勃勃,与脚下的绿草茵茵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
极目远眺,这座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周边成片的树木与错落不一的建筑相映,奏响了一曲和谐乐章。
多年前烟尘弥漫,煤灰满天已成为历史,在一代人的脑海里拓印出痕迹,如今再忆起时,人们心中不免五味杂陈。从辉煌到没落,再到重生,海州露天矿这部持续书写了百年奋斗史诗的巨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份自强不息的海州矿精神。
(一)
站在矿坑北侧的观景台,向下望去,深坑内是一条条蜿蜒盘旋的运煤车道,一圈圈曲折向上,无声地诉说着历经百年的历史记忆。
“先煤后城”是阜新的城市标签。1897年,阜新便出现了小型民间煤窑,这里蕴藏丰富黑色晶体的消息,引发了资源争夺战,致使这座小城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辗转流离。
1898年至1905年,清政府投资创建了阜新煤田第一家官营煤矿——京奉煤矿,后因经营困难而停办。1914年,日本开始蚕食阜新的煤矿资源,一船船地运往日本。“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更是开始全面侵占阜新煤炭资源。
据《海州露天矿志》记载,日伪统治时期,仅1944年,孙家湾矿和太平矿产煤就多达230.66万吨,占当时东北年产煤量的1/10。1942年,阜新新邱煤矿发生了著名的“下菜园子大暴动”,此次暴动虽然失败,但让饱受苦难的“特殊工人”看到了星星之火,随后陆续发动的暴动形成燎原之势,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统治者。
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海州露天矿被人民解放军接收,1949年成立阜新矿务局。至此,命运多舛的海州露天矿终于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
新中国成立后,资源富饶的东北开始为全国输送煤炭,阜新海州露天矿自然不甘落后。1950年开工兴建,1953年被国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同年7月1日正式投产的海州露天矿应工业发展需求而生,集中了全国最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数百位各工业门类的优秀人才,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
海州露天矿建设之初,放眼内外,只有两台老旧的多斗式电铲车,生产环境异常艰苦。当年,工人们以不服输的劲头,没有吊车,就人拉肩扛,像蚂蚁搬家一样,将各种大型设备零部件搬进现场,再一件件拼接组装;铺矿区铁路,几十个人抱钢轨喊号子,累了,就枕着铁轨打个盹儿,醒了吃口干粮继续干。短短3年,海州露天矿就与中国煤矿工人一道,以独有的姿态傲然立世。
(二)
在第三套人民币上,海州露天矿印在5元人民币上,“煤电之城”的称号成为阜新的荣誉。投产后的海州露天矿,在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中,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生产纪录不断被刷新。截至2005年,总计为国家出产煤炭2.44亿吨,完成工业产值96.98亿元,上缴利税33.45亿元。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年轻人可能并不熟悉这句话,但这却是几代“海州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海州露天矿的工人大多父一辈、子一辈。父辈的言传身教,海州矿精神的代代传承,让每一代矿工都会在工作中保持奋进的激情。
半个世纪的开采,一大批劳动模范用青春和生命镌刻出了海州矿精神。他们中既有技术骨干,也有普通矿工,有先后攻克了包括新型火药爆破在内一系列技术难题的王征,率领“三二二掘进队”过断层、闯禁区,创造了快速掘进先进经验的李瑞,革新大王段士儒,复救大王王合……50多年间,海州露天矿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省部级劳动模范近百人,多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为新中国建设输送源源不断能源的同时,海州露天矿也面临不可避免的资源枯竭这一现实,而连续生产又留下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8公里、垂深最大达350米、总占地面积7.02平方公里的巨型矿坑,周边堆积的煤矸石,形成一座高120多米、堆积量近10亿立方米、占地14.8平方公里的煤矸山,其自燃、爆喷、滑坡及淋溶水对矿区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2001年12月28日,阜新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从那时起,阜新就在艰苦卓绝的转型之路上不断探索,让海州矿精神在新时代里赓续传承。
(三)
2005年5月31日,海州露天矿走完它最后的一段路程。煤矿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终结,相反,早在2005年海州露天矿关闭之前,阜新就已作出了在原址建立国家矿山公园的决策。
阜新建设矿山公园的资格于2005年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成为28个全国首批建设的国家矿山公园之一。从此,市委、市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海州露天矿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开始在矿坑北侧沉陷区建成包括生态恢复示范区、主题广场、纪念碑、观景台等在内的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后来又通过人才和技术引进,将被视为废物的煤矸石加以开发利用,让矿坑从垂暮之态返老重生。
如今,走上矿坑的观景台,可以看到经过治理的区域,树木成林,花草铺陈,呈现出勃勃生机。广场上,三五成群的老人聚在一起放风筝、抽陀螺,广场两侧的林荫步道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漫步攀谈。
在矿山公园主题广场与矿坑中间的纪念碑上,“海州矿精神永存”7个大字金光闪耀。纪念碑附属的4组仿青铜雕塑,又从不同侧面歌颂了海州露天矿3代矿工无私奉献的现代愚公精神。
矿坑治理非一日之功,需要几代人持续发扬海州矿精神,久久为功。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综合治理已经走过16年,所有参与整治的人们一直在延续“海州矿精神”,让这座名扬中外的“巨坑”实现涅槃重生,再回喧嚣。
曾经的海州露天矿,是几代煤矿人的家园。如今的国家矿山公园,将生态与教育完美结合,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的乐园。拂过发出新芽的绿树,触摸着父辈奉献一生的荣耀,一代代阜新人正在转型之路上,满怀信心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