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阜新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40周年。多年来,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致力培根铸魂、服务转型振兴,为推动阜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不懈努力,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专家。现特别推出“优秀社科专家风采”系列报道,旨在展现阜新市优秀社科专家的科学精神、高尚品德、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激励广大社科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创新佳绩、共铸新辉煌。
“想干事,怎么可能不遇到困难?
想想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再想想上甘岭,也就没什么了。”
罗显明
醉心考古二十七载
他留下了这么多······
1 开办辽宁省第一个“家庭档案馆”
辽宁省唯一一位以“退休”身份晋升为“副研究馆员”(副教授级别)
6万公里——步行6万公里,被称为阜新考古“活地图”
16部——著书16部
38万——投入38万元用于考古研究和书籍出版
100多万——撰写100多万字的阜新历史考古档案材料
200多篇——先后在国内各级报刊上发表考古文章200多篇
400余次——考察“摩崖造像”时,到海棠山400余次
2000余件——无偿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史料2000余件次
采访随笔
……老人生活节俭,不讲究吃穿,至今仍然住在阜蒙县一栋老旧的小楼里。小小的屋子,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一整面墙的书架让房间角落里的单人床显得更小……
2 缘起考古,只因心中一份执念
1987年5月,当时还在阜蒙县城建局工作的罗显明,参与编写《阜蒙县城建志》。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有关阜新古建筑史方面的档案记载少之又少。即使是有部分记载档案,内容也是前后矛盾,疑点很多。
“所以就下定决心,将来等我退休的时候,我要写一部古代建筑史。”谈及过往,他眼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神情。
于是,1994年退休后,罗显明把所有的精力、时间和收入都投入了阜新地区考古研究。这一干,就是27年。
采访随笔
……抚摸着老人27年积累整理的材料,记者心中的情感复杂而又深沉。如果不是对心中一份执念的热爱和坚守,谁能把一件事坚持27年?而这其中的心酸、艰苦、踌躇、迷茫,又有谁能够感同身受……
3 是“门外汉”更是“有心人”
对于一个“门外汉”,个人从事考古难上加难。罗显明没有退缩,而是非常冷静地针对考古所需搞了三个“可行性研究”。
1、知识问题:考古涉及考古知识、古代历史知识、摄影、测绘、绘图、写作等等,怎么办?
“知识可以学习,买参考资料、向专家学者学习。”当时月工资100多元的他,一口气就买了3000多元的书籍资料。
2、需要一大笔资金:考古工具;在外住宿;著书出版都需要钱,怎么办?
“当时打工攒了点钱,摄影、刻匾挣点钱,养老金!都可以使用!”
3、信心决心问题:具体的野外考察和伏案写作涉及到地理知识、历史疑难以及体力、毅力等问题,坚持不了怎么办?
“想干事,怎么可能不遇到困难?想想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再想想上甘岭,也就没什么了。”
采访随笔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记者在采访老人的过程中,脑海中不断浮现的一句话。何谓“有心人”?就是只专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困难所吓倒,也不会因问题而迷茫不前。接触一个新领域,谁都是“门外汉”,可只要认真对待,专注目标,谁也都可以成为“有心人”……
4 为了1个细节,他走了11个地方
罗显明考古的主题是——阜新地区古建筑。为了做好整理工作,他将其分成几类:
第一类古代建筑,古城址、古遗址、古碑、古塔、古井、古道;
第二类古长城,燕秦汉三条线、明代两条线、柳条边;
第三类古墓建筑,通过其中的砖瓦、白灰、壁画了解古代的建筑工艺。
针对繁复的统计整理工作,罗显明详细而又认真。有时,为了确定一个小小的细节,他需要专程前往实地进行调查。
仅仅“阜新地区摩崖造像”一个课题,罗显明先后走了11个地方:
彰武千佛山、海棠山、平顶山、塔子沟、芙蓉镇的永光寺、大阪的白泉寺、大板的老爷岭、国华的十家子岔路沟庙……他给每一个摩崖造像拍片记录,然后和史料进行对照,确定“佛名”,这样枯燥繁琐的过程,在他27年的考古生涯中比比皆是。
摩崖造像的“题记”涉及到蒙、满、藏多种民族语言,他靠着一本本语言大辞典啃下了这些“硬骨头”。
采访随笔
……老人说,自己在户外的留影并不多,相机里更多的是地形地貌和建筑细节。看着微微泛黄的老照片,老人脸上洋溢出的笑容久久地感动着记者。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就像一个孩子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游乐园……
5 考古的生活,很苦,很累
“当时带着我姑爷在清河门考察明长城,刚一进山就下雨了,没带雨具,走了三、四个小时之后,雨越下越大,视线都受阻碍。我们俩都迷路了,不知道东南西北。最后只能靠直觉,大概估计出自己的位置,最后靠着罗盘和地图,还有运气,我们找到了烧火营子旅店。”
谈起这段经历时,罗显明的语气十分轻松,就像在说着自己听到的逸闻趣事。可他的家人告诉记者,那次雨下得很大,回到旅店后,两个人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一大盆水,如果在大雨中的山上出现什么事,现在想想都后怕。
“冬天一身霜,夏天一身汗,春秋大风灌。”这是罗显明给自己27年考古生涯的总结,看似轻松风趣的背后是一段令人感慨的经历。不单只有迷路和淋雨,睡观音洞、上了太陡的山下不去、挨饿挨冻等等都是他经历过的事。
采访随笔
……想成就一番事业,总要经历苦难的磨砺。没有设身处地的感受,我们总会把奋斗和坚持看得轻松和容易,可脚下的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老人这些忍饥挨饿、惊心动魄的考古经历,如今的谈笑风生中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呢?……
6 二十七载心血上交国家,他说:值!
在过去的27年里,罗显明共撰写出100多万字的阜新历史考古档案材料,并经过现场考察,收集史料,整理鉴定,去伪存真,建立起阜新地域古代建筑历史档案。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家庭档案室。
他家珍藏着《历史考古档案》151卷,《旅游资源调查资料》48卷、各类考古剪报148卷、各种工具书50多种、各种参考资料700多份。
27年来,罗显明先后在国内各级报刊上发表考古文章200多篇,出版了十几部考古专著,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获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他先后被中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授予“辽宁阳光老人”,被评为阜新市“老有所为贡献之星”,被中共阜新市委宣传部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优秀学会工作者”。
今年88岁的他,决定在今年年末之前,把自己27年的心血都移交给市档案局。
记者问他这么多年的心血上交了,心疼吗?
罗显明淡然的说:“啥心疼不心疼,我所做的这些能对阜新有帮助就行。上交国家,值!”
采访随笔
……简单的话语,承载着厚重的深情。我们都曾被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所感动和震撼,可当我们静下心来,用一双平静理性的眼睛打量四周。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在我们身边沉默到有些木讷的人,他们的身上总有些更加鲜活的力量,那是对信念的坚持和对梦想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