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立夏,气温地温稳步上升,加之春雨滋润,土壤墒情较好,阜新广大农村掀起春耕生产热潮。
在阜蒙县旧庙镇哈四村大田里,一台“乐星704”大型指夹式四行免耕精密播种机正在进行田间作业,随着机车轰鸣前行,免耕播种机具切入土壤,秸秆处理、开沟、播种、覆土、镇压一次性完成。这就是实施推广的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
“全镇从5月1日开始大田播种,到20日完成玉米播种任务,之后种高粱,现在正按标准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镇农科站站长孙廷余介绍说。
据在作业现场进行指导的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机专家吴则富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免耕播种为主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是相对于传统翻耕作业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即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剥水蚀,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其核心就是尽量少动土,尽量多地秸秆还田或残茬覆盖。其不仅可以稳定粮食产量、减少化肥使用,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明显,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年,以保护性耕作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成了春耕生产的“主角”。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期间不仅多次组织市、县管理人员和保护性耕作专家对地块指导检查,还对秸秆覆盖情况、免耕播种机作业情况开展技术服务指导。
今年,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黑土地保护的行动计划要求,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23万亩,建立四个县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性基地和11个乡级高标准保护性基地。在省任务下达后,我市立即组织阜彰两个项目县,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将任务于4月初分解到地块、农户和实施主体,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大力推广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械。截至目前,全市出动的免耕播种机械达1975台,已经完成任务过半,预计5月末全面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