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照顾婆婆,天经地义。可要是反过来,婆婆照顾儿媳——不是生孙子、坐月子的儿媳,且婆婆还是年过九旬的高龄老人,一照顾就是足够漫长的十几年呢?不用您说,在这一家人居住生活的机辆小区,人人说稀奇。这对善良婆婆与幸运儿媳之间的故事,早已在小区里传为佳话。4月27日,记者走进位于市区西部的机辆小区,亲眼见证一个稀奇故事最终托举起的一段生命传奇。
儿媳回乡遇意外
这天,春花争艳,春色正浓,暖暖的阳光洒在机辆小区每个角落。推开中部一栋住宅楼居中楼口的一层西房门,一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居室“穿越”到记者眼前:水泥地面、大白墙壁、裹着绿色油漆的卧室小木门……南屋,同样阳光也洒在床上,94岁高龄的何凤兰老人飞针走线缝补被褥。岁月的年轮雕刻在脸上,但老人动作麻利、神情专注。用完一根线,她下地倒了杯水,交到坐在床边的儿媳马春玲手上,“玲儿啊,喝口水,再接着瞅妈做针线活儿。”这家不是阜新本地人。大约30年前,何凤兰随儿子刘国岩一家从朝阳凌源的一个小山村迁来阜新生活,儿子、儿媳不辞辛劳干过多种营生,只为养家、尽孝。
2006年的一天,马春玲回乡探望父亲,不想发生交通事故,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住院整整100天,又在朝阳亲属处休养一个月的马春玲,总算捡回一条命,家人用汽车把她拉回阜新。这时的她,处于完全卧床状态,几乎丝毫动弹不得。
今后咋生活?家庭咋维持?继续康复有无可能?暗夜里,这些问题她都想过。
她想不到的是,婆婆给暗夜燃起光亮。
婆婆撑起一个家
这天中午,在外劳作半日的刘国岩回家午休,先让老娘停手休息一会,再问妻子上午过得可好。 “出早市卖小吃,给人家打零工,这些年干的活儿是老了,从来不敢停下来、歇一歇。”不过,在如今也已六十出头的刘国岩看来,自打媳妇意外受伤以后,家中最劳累的人是母亲,最大的功臣也是母亲。
迫于生计,刘国岩在与母亲共同照顾妻子一年半后,就不得不再次出门打工了。“放心吧,我俩在家肯定行,有事给你挂电话!”眼见儿子犹豫不决,何凤兰主动给他吃下“定心丸”。往后,刘国岩每日四处奔波赚钱养家,何凤兰烧水、做饭、洗衣,外加要给难以自理的马春玲洗头、擦澡、吹凉了一勺勺喂饭,赶上晴天一同出门晒太阳,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劳作,每一天都会忙得脚打后脑勺。 “那时年岁比现在小,好像也没咋觉出累。”如今听力不大灵光的何凤兰,言语表达依然清晰。她说自己当初没想太多,也没觉得自己做的有多么特殊,想把这个家维持下去就得这么干,自己也挺乐意帮帮忙。
这些年来,这一家人曾在高德东山、平安、西铁等多个区域居住,但是不管住在哪里,知道他们一家故事的人都会为何凤兰竖起大拇指。人们称赞她,照顾儿媳用的不是对女儿的爱心与耐心,是对孙女的。
真情付出写传奇
开阀、点火、热饭……这天的午饭,马春玲独立操作给丈夫端上餐桌。看着她缓慢移步、熟练热饭,不由自主的笑容挂在刘国岩脸上,也挂在何凤兰饱经沧桑的脸上。
近几年来,停药许久且后期未接受任何治疗的马春玲,在婆婆、丈夫照料下,身体状况出现奇迹般的变化。
先是行走等身体活动能力,接着是语言功能,然后是精细动手本领,几乎每个方面都有进步。“去年冬天学会热饭,现在生活基本自理。”如今,母子俩天天为马春玲的新变化合不拢嘴,“她受的伤想起来都害怕,脑袋、胳膊、腿全身多处骨折,上下没个好地方,有今天不是奇迹?”“你问我啥叫幸福啊,要我说呢,一家人能守在一起就是幸福!”咽下不知多少苦、受过不知多少罪的何凤兰说,小两口进城闯荡,不忘把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的老娘带过来,不就是为了全家在一起嘛。“儿媳妇是我自己看中的,和亲生闺女没两样。就说图个一家人甭管咋样不分开,我干这些也值个了。”这个家庭缺了很多东西,甚至至今无力在所住建于1970年代小区里买一套几万元的房子,而只能支付月租300元栖身,但这个家庭最不缺的恰恰是最宝贵的亲情。儿媳身体见好,孙辈省城工作,这些都是何凤兰想要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