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进4月,大田播种在即,广大农民都在忙着备耕生产。在阜蒙县福兴地镇蔬菜棚区,更是一片繁忙景象。
西大营子村村民李其祥,吃完早饭带着茶杯,开着小轿车直奔自家的大棚。钻进百米长的大棚,茄子秧上硕果累累。“这棚茄子是去年栽的越冬茬,2300株,正月时批发价四块五,现在两块多。一株最少结二十斤。今天棚里的活多,给茄子掐尖、扣芽眼,关键是授粉。人工一个钟头15元,村里村外的好不容易找了8个人……”记者进入另一个150米长的大棚,只见翠绿的尖椒挂满枝头。“去年9月栽种的铁岭125和益农82的辣椒秧子,从上个月开始上市,现 在 是 盛 果 期 ,估 计 到7月 末,能产4万多斤,价格好,收入不愁。还有一个80米的棚种的是豆角,也开始上市了。”今年48岁的李其祥家里老少5口人,靠着3个暖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福兴地镇有人口1.7万,耕地18.26万亩。大田作物受气候影响,十年九旱,农民增收乏力。为有效改变干旱少雨的不利条件,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镇里从2006年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镇10个村中已有9个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并总结出一套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办法,创造出“昕宝”“二嫂子”等品牌,相继开拓出北京、上海、沈阳及满洲里口岸等销售市场,提高了福兴地镇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019年,福兴地镇新建占地1850亩的暖棚,2020年,又新建占地1000亩的暖棚。截至目前,全镇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已达1.7万亩,实现了人均1亩棚。种植的西红柿、香瓜、尖椒、黄瓜、茄子、豆角等蔬果品种,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青睐,一个百米棚平均效益达到5万元,效益好的超过8万元。镇里年产各类蔬菜瓜果7.6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利润2.1亿元。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福兴地镇成为保障我市蔬菜供给的“菜篮子”。设施农业已成为该镇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在设施农业的带动下,不仅让像李其祥一样的村民富了起来,也让全镇摆脱贫困的9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他们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后,还可以在棚区打工增加收入。目前,设施农业解决了当地农民3000人就业。同时,为防止脱贫户返贫,镇里把丧失劳动能力和低于5000元年收入的人口纳入辽宁禾兴牧业有限公司肉牛养殖项目、旧庙金猪伟业养殖项目和于寺镇官营子村养殖小区建设项目、综合扶贫合作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保障这些人过上富裕生活,携手共同奔小康。
为确保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福兴地镇借助政策优势,正在十家子村、福兴地村、界力花村、奈木材村、杜力村和乌兰村新建1730亩暖棚,同时建设阜北蔬菜转运配送处理中心,助力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