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走进阜蒙县伊吗图镇干沟子村,处处呈现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的火热场面。
刘艳娟是村里的脱贫户,早年丧偶,身患“白血病”,与正在念书的女儿和94岁高龄的父亲,依靠10.4亩耕地生活。去年,村上启动“农光互补项目”后,刘艳娟将自家土地流转,加上务工收入和分红,轻轻松松脱了贫。
“ 咱农民可赶上好时候了,种地、购农机都有补贴,还有免费农技指导。好政策帮我们摘掉了穷帽子,我们更要加油干。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对未来,刘艳娟充满期待。
伊吗图镇干沟子村,曾经是阜蒙县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耕地面积6225亩,居民610户180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70人,大多数均因病、因残和丧失劳动能力致贫。
种一亩粮食,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基本上亩收入700元左右,一年忙到头,只能解决温饱。那么,打开富裕大门的“金钥匙”在哪里?为此,村“两委”与驻村“第一书记”张士文通过进农户、进田间地头, 摸情况、定思路、兴产业,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我们帮扶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贫困群众长期稳固脱贫,人人都能吃上产业饭。”张士文表示。
“要想富,畜禽养殖是条路。”和种植业相比,养殖业利润空间更大。为此,在阜蒙县涉农部门的支持下,村里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畜禽养殖,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全村猪、牛、 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365头、48头、650只、1400只。
值得一提的是,张士文还与村“两委”精确“把脉”,对症开方,积极培育带贫产业,以产业收益促动农民脱贫,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积极争取,去年4月末,“农光互补项目”落地,张士文与村“两委”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2340亩耕地的流转任务,并将其中溢出的400余亩耕地流转收入纳入村集体收入,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21.4万元;7月,争取扶贫专项资金400万元,投资建设占地3万平方米、年出栏1万头育肥猪的生猪养殖场,依托北京大伟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生猪“代养”模式经营,每头育肥猪收取60元管理费,按照总投资额的8%返还给镇扶贫部门,除用于补助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低收入群体的32万元,村集体净收入28万元,加上发包溢出耕地收入3万余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52.4万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