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儿对我说过:没有白走的路。如今,我已经走得很远。我逛荡在乡村集市上,看到饭店门前写着:你不进来,咱们都得挨饿。一碗面,一头蒜,给个县长也不换。土鸡饭店的对联:一人得道,鸡犬不宁。让我喜欢得不行。”
这是记者在浏览国家一级作家谢友鄞的作品时,看到的一段文字,他这样的文字风格,记者也是喜欢得不行。
因为工作关系,记者认识谢友鄞老师已经很多年了,现如今的他,非常享受退休后的生活。去年国庆节前给他打电话时,他说,他正在南方旅游呢,没写啥新作品……他的话语简短而又朴素。放下电话,让记者想起很多关于他的故事。
印象中的谢友鄞
曾经与同事姐姐聊起谢友鄞的小说,她说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大概是《上海文学杂志》中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小说的名字是《窑谷》,后来接续又读《窑变》等,得知作家是阜新人,特别惊讶,当时的感觉是,我们这个小城市竟也藏龙卧虎啊。因为喜欢,后来便一直追随着他文字的踪迹。
因为一直跑文化类新闻,所以记者与谢友鄞经常打交道。他给人的印象总是那样率性而亲和,从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而相当谦逊。最初采访他时,他的家在东苑小区,不宽敞的二室一厅,简单而朴素。他的言谈举止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他的家搬到五洲御景园,去他家采访,他总会到小区大门外来接,采访完之后,他怕记者走弯路还执意要送到小区门口。
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调整,在采访之余,记者还负责编辑副刊版面,于是经常跟谢友鄞老师约稿。每次约稿,他都会先问:需要多少字?在得到记者的回复后,他没过几天就会通过邮箱传过来,所写稿件的字数上下不会相差20个字。最让记者佩服的是,阅读完他的文稿,记者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后来跟他说起这个事,他说,他曾经给上海某刊物的副刊编辑邮过一篇稿件,编辑发现一个错字,从那时起,他对自己的每一篇稿件都会认真对待,对文字精益求精。
在文学的寂寞中穿行
1977年,身为矿工的谢友鄞,第一篇作品《千尺井下炮声隆》发表在《辽宁日报》上,从此他走上了一条甘于寂寞之路。
他感慨地说,目前我们阜新作家在全国有影响的人太少了。这个社会让人很难耐得住寂寞啊,而文学就是个寂寞之道。文学如不能埋头大量阅读,精品不去反复读,不去躬身体验生活,不经过大量的文学实践,是很难写出东西、很难留下东西的。他说,搞文学创作的人一定要虔诚,作品一定要反复修改。他说自己,“即使写一篇随笔,也得改上三四遍。而且最喜欢的就是修改作品的时候。”
他寄语阜新热爱文学创作的人们,要关注阜新人的生活,一定要跟生活贴得很紧才行。而在创作上,思维要特别不老实才行,想象力很重要。因为人咋深入生活也是有限的,有很多生活是从别人嘴巴里说出来的,这时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成功的人都没有承认自己是天才的,所有的成就都是吃苦得来的。
他心中的辽西
这位生活在阜新人身边的作家,用自己的文字创造了一个独特、鲜活的辽西边地艺术世界,曾被网上读者评选为国内最受欢迎的一百位作家之一。
身为国家一级作家,他写作时很专注,写长篇就长篇,写短篇就短篇。后来改变了这样的“专一”。小说、随笔、散文,观察生活的角度不一样,把它们穿插着写,把各种文学样式调动、融合起来,像揉面一样揉到一起,小说必须的活灵活现、散文独有的纵横捭阖、随笔要求的思辨性等因素都自如地运用到各种作品中,使文章行文姿色更感性,更少顾忌,更好看。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说,好的散文、随笔都是小说家写的。
记者有一次采访,他正在创作《胡天边地押运人》,是一部20万字的长篇。他说这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文化工程。但记者知道,无论写什么,谢友鄞老师的题材都没有改变过,不论是发表在《中国作家》、《作品》《山花》等文学杂志上的小说,还是发表在《文汇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光明日报》等大量报刊上的随笔,题材都是来自辽西边地的地域文化,以阜新为中心的独特文化景观。为了写出辽西地域文化的魂,他经常去乡村体验生活,他笔下的文字,流淌着一个作家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深爱之情。
在淡泊中知足地生活
在我们这个城市,谢友鄞是少有的成名成家者之一,也是这个浮躁的社会少有的淡泊者之一。退休之前,他有升迁的机会,省作协曾调他到省里,他没去;有获得更优厚待遇的机会,南方的一家大报以高额稿酬约他写专栏,他回绝。他说,不论在什么优惠的情况下,他都先考虑是否对他创作有利。
他说,他是一个很知足的人,矿工出身却成为一个体制内作家,单位也从不给他施加压力,这样对他来说好处很多,不用为生活奔波,可以很自由地、忘我地创作,可以磨出好作品。如今退休了,也要很好地享受生活的快乐。
人物简介
谢 友 鄞
祖籍湖南长沙,生于浙江鄞县。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辽宁文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曾任辽宁省作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大山藏不住》、《谢友鄞小说选》、《嘶天》等。《窑谷》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马嘶·秋诉》获全国第九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火神》获全国首届乌金奖,《嘶天》以全票荣获“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我在大地行走》获“全国大红鹰杯”一等奖,《老黑鱼号的短暂航程》获第四届全国乌金奖文学一等奖,中篇小说《滋味》获“全国文汇文艺奖”,《闲坐话边地》获建国五十年辽宁优秀文学奖。并获辽宁优秀青年作家奖。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其作品还获1989年全国文艺新人奖、辽宁省政府十大文艺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