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孟女士的10岁儿子闯祸了。背着妈妈,小家伙使用妈妈手机为所玩的两款网络游戏总计充值6000余元,足足超过父母两人一个月的工资总和。
事后偶然得知情况的孟女士联系相关网络游戏公司,想要追回这笔钱款,但其中一家公司以超过规定申请退款期限为由拒绝退款,让她感到十分无奈。眼 下,除了继续想方设法讨还款项外,她还想提醒家有萌娃的家长们,“看好你的手机”。
孟女士的儿子在市区一所小学读4年 级,平时学习不错,在校在家表现同样一贯较好。对于手机网络游戏,小家伙平时接触并不很多,只是周末、假期借用妈妈爸爸手机玩一玩。所以,当孟女士不经意间发现儿子竟用她的手机私自支付高达6000余元的网络游戏充值费用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这就是事实,去 年11月、12月,他用我的支付宝多次完成网上支付,把钱付给了两家游戏公司。”孟女士询问儿子得知,小家伙是为了“玩到开心时怕游戏停止”和“为了买装备更好玩”,才凭着输入偷偷记下的支付密码背着妈妈完成游戏充值。
孟女士和爱人是普通工薪阶层,本已深感养娃不易,不谙世事儿子私自完成的这笔消费让夫妻俩无法接受。为讨回这笔钱款,孟女士试着与其中一家大型网络游戏公司取得了联系,对方审核她提供的付款记录、情况说明等信息后,没几天就退回了其子支付的全部4000余元游戏充值费用。看到希望的她满心欢喜,紧接着又联系到另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网络游戏公司,想要追回儿子支付的另外2000余元充值费用。然而,几经沟通,这家公司始终拒绝退款,依据是该公司自行制定的游戏充值款项支付超过60天不予退款的规定。孟女士对此感到无奈。 “对未成年孩子背着父母支付的手机网络游戏充值费用,家长可向游戏运营企业提出退款要求。”辽宁诚为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李慧源说,以孟女士的遭遇为例,其10岁儿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未经监护人同意、追认的情况下,私自支付手机网络游戏充值费用的行为无效。此外,那家不予退款游戏公司自行制定的所谓规定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孟女士可通过法律途径追讨钱款。
结合这个事例,李慧源也向家有萌娃的家长们提醒,近年来,无论本地外地,类似事件都呈现出逐渐增多趋势。其实,无论出于保护孩子视力,还是防止网络沉迷,都应减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以让孩子自玩网络游戏消极带娃的方式尤其不可取。此外,家长还应注意保护手机支付密码等信息,尽量避免出现孩子掌握密码私自付款一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