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为查海遗址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查海遗址没有其他历史遗存的干扰,原始自然风貌保存极好,当我们置身其中,八千年前古老文明会使您产生无尽的遐想。从即日起,推出“探秘查海”栏目,邀请市第九批优秀专家查海遗址博物馆研究馆员李井岩做指导,为我们揭开查海遗址神秘的面纱,寻根觅祖龙故里,感知酬德玉文化。
查海遗址被发现后,为了彻底揭开查海文化的内涵,全面了解查海文化类型,在接受苏秉琦先生发掘的建议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查海遗址先后进行了三阶段7次发掘。
1986年7月11日——26日,由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李宇峰和顾玉才主持,对查海遗址进行试掘,总发掘面积180余平方米,清理出房址一座,编号F1。此次试掘出土石器29件,主要为石铲、石斧和石球等;陶器37件,主要是直腹罐和鼓腹罐。
1号房址位于遗址南部,呈圆角方形,东西7.6米、南北7.8米,中心垂直深0.44米,面积约59.28平方米,是一座中型半地穴式房址。这个房址所在位置西高东低,房穴挖凿于黄褐土层的基岩内,穴壁局部外弧稍加修整,壁面斜平。居住面是坚硬黑沙垫土,比较平整。火灶位于室内中部偏东北,是圆形坑式灶,斜壁平底,经火烧呈暗红色。F1室内有三个窖穴,编号为J1、J2、J3。整个房址内共有13个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柱洞,靠近穴壁一周9个,其他4个位于三个窖穴旁。这些柱洞形状呈圆形和椭圆形,全都挖掘到了基岩内。F1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及马科颌骨残块,主要分布室内四周,陶器主要集中在东北角和西北角。
第一阶段的试掘尽管只发掘出一个房址,但是意义重大,通过这次试掘,认识到查海遗址文化内涵以石器和陶器为主,加深了对查海遗存的了解和认识,时代虽然很早,却具有相当的进步性,查海类型遗存应是红山文化的前身和西辽河流域之字纹陶的发源地,使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编年日趋明朗化。经过对F1出土木炭的碳十四测定,再经过树轮校正距今约为7600年,为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研究增加了新资料。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7年、1988年和1990年,对查海遗址进行了三次正式发掘。一共发掘清理出大、中、小三种房址13座,灰坑7个,小孩居室墓葬1座,在房址间的空地处发现3堆陶器,同时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玉器、龙纹陶片等珍贵遗物。
1992年、1993年和1994年,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对查海遗址又进行了三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较大,发掘出房址42座、室外窖穴和灰坑34个、室内墓葬4座、聚落居住区中心墓地1处(包括墓葬10座)和大型“龙形堆石”1处。查海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和玉器等珍贵文物,尤其是饰有“蟾蜍”和“蛇衔蟾蜍”的陶罐和令人瞩目的“龙形堆石”。
通过大面积发掘,查海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内涵十分丰富,延续时间很长的聚落址,是辽西乃至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的重大收获。
查海遗址现存12500多平方米,通过1986—1994年先后7次发掘,已发掘面积7800多平方米,出土了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1177件、各种石器2411件、玉器44件、还有动物遗骨和植物碳化物等,发掘房址55座、窖穴60个、墓葬16座,还有壕沟、龙形堆石等遗迹,是一个典型的中心聚落遗址,文化内涵丰富。
目前,查海聚落遗址虽未全部揭露,但经过这7次不同规模的发掘,陆续搞清了该聚落的布局,内部结构和文化内涵,充分证实8000年查海文化是辽河文明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