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为查海遗址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查海遗址没有其他历史遗存的干扰,原始自然风貌保存极好,当我们置身其中,八千年前古老文明会使您产生无尽的遐想。阜新日报邀请查海遗址博物馆研究馆员李井岩做指导,为我们揭开查海遗址神秘的面纱,寻根觅祖龙故里,感知酬德玉文化。
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全国各地紧张有序地进行着,阜新地区经文物普查,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各种遗迹110多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阜新市博物馆赵振生副研究员发现的查海遗址。
1982年5月,赵振生负责阜蒙县沙拉乡的文物普查工作,这一天,他从沙拉乡查海村返回沙拉乡政府,回途中经过查海村西边的一个山沟。他敏锐地发现,在西沟的断崖处有很厚的文化层堆积,他赶紧停下来仔细地探查,并在此处采集了大量带有压印纹饰的陶片,专业的敏感性使他意识到,这是多年来初次见到的特殊陶片,极有可能是一个新的文化类型的发现!他当即采集一标准袋陶片,并认真地对附近冲沟进行了初步踏查,又采集到有肩石铲一枚。就这样,在这荒烟蔓草间静静地沉睡了约8000年的查海遗址,终于被揭开了神秘面纱,震惊了世界。
当这些陶片和石铲标本被送到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后,经过省文物专家的进一步鉴定,认为这是辽宁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遗物,查海应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在引起了辽宁省专家的特别关注之后不久,阜新市文物普查人员又在这一带发现两处类似查海遗址的遗存,经过对这三处遗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共同点:房址都是半地穴式;房址都直接开凿在花岗片麻岩的基岩上;以有肩石铲和“之”字纹饰的直腹陶器为突出特征。
1982年秋季,在辽宁省康平县召开的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总结会议上,与会专家对查海遗存的性质与命名问题进行了讨论,查海的发现即刻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1983年,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孙守道、马沙和魏凡等专家对查海遗址进行了复查,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此遗址的深刻内涵和重要地位,提出了查海是距今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判断。
1985年10月,苏秉琦先生参加在辽宁兴城召开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座谈会。期间,应辽宁省文物部门的请求,他非常仔细、认真地察看了查海遗址采集的遗物,在研究了陶片上的压印、刻划纹饰的演变规律后,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充满激情地预言查海遗址的陶器纹饰将可能解决“之”字纹饰的起源问题,并指出查海文化类型当是红山文化主源之一,提出了“先红山文化”的观点,并提出了查海遗址发掘的建议。
之字纹陶是指在陶器外表面施以连续“之”字形的阴纹纹饰图案,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陶器上普遍施行的一种纹饰,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之一。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境内,遗址于1981年发现,1983年开始发掘,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查海遗址被发现期间,牛河梁遗址正在紧张的发掘中,此时红山文化的来源问题始终在困扰专家,当时的专家们认为,查海遗址的发现,很有可能解决红山文化的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