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职工10万人次以上,通过慰问惠及职工5万人以上,每年提供再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
未来5年,全市工会工作这么干
2021至2025年,每年举办不少于20个工种(专业)的劳动技能大赛,5年累计参赛职工15万人次;培训职工10万人次以上,帮助1000名职工晋升技术等级;创建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达100家……
未来5年,我市的工会工作如何开展?职工又将获得哪些新福利?……日前,市总工会十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阜新市总工会五年工作计划(2021-2025年)》,勾画出今后5年我市工运事业发展蓝图。
今后5年,全市各级工会将以服务转型振兴、服务职工群众为主线,紧紧围绕“新时代职工之家”建设,赋予工会“职工之家”新的时代内涵,更加充分地发挥各级工会的组织桥梁作用,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为实现阜新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作出新贡献。
建设“忠诚之家”:筑牢新思想“高地”
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将引领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汇聚奋进新时代强大正能量。以新思想统领全会工作,以新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加快工会新媒体发展,加强与相关单位、部门和企业、社团等合作,拓展宣传模式和途径,用群众语言、鲜活事例讲好阜新故事、职工故事、工会故事。打造全国工会首个“抖音”矩阵品牌,每年发布100条原创短视频,实现浏览量和关注度显著提高。以新思想凝聚发展动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选树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等建功立业先进典型,持续开展“阜新最美劳动者(团队)”评选活动,用工人阶级优秀品格感召职工群众。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选宣传“最美劳动者” “文明职工家庭”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等,在推进“四德”建设上体现工会影响力。
建设“筑梦之家”:搭建高素质职工成长“平台”
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将在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上实现新突破,紧扣阜新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目标任务,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建功“十四五”中当好主力军、创造新业绩。
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围绕市委推动“四个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做好“三篇大文章”,广泛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十四五、聚力促振兴”主题劳动竞赛。每年举办不少于20个工种(专业)的劳动技能大赛,推动竞赛向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拓展,支持更多的职工通过竞赛晋升技术等级。到2025年,参赛职工15万人次,帮助千名职工晋升技术等级。构建以产业和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市、县区和基层相衔接的劳动技能竞赛机制,广泛发动各级工会开展各具特色的竞赛活动。
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各类培训基地的精神培育、技艺传承、人才孵化功能。到2025年,培训职工10万人次以上。评选表彰“阜新工匠”,重点挖掘、发现、培养各行业各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组织百名专家团队开展“传帮带”活动,为企业和职工提供线上线下技术交流、咨询、攻关等服务,推动企业普遍开展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建设“和谐之家”:千方百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围绕“和谐”二字,我市各级工会组织主动作为,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改革发展稳定良好环境。市总工会将不断推动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协调机制,参与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每年联合开展“集中要约”行动,开展集体协商工作人员培训,推动集体协商实效性逐年增强,行业(区域)集体合同范围逐年扩大,覆盖职工数逐年增加,促进职工工资随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到2025年,全市国有及其控股企业集体合同制度实现动态全覆盖。
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调研指导监督,实现已建会的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全覆盖,已建会的非公有制企业建制率逐年稳步增长,推动工作领域逐步向高新区、乡镇街、产业集群和社会组织延伸。健全劳动争议预防预警、舆情监测引导、应急处置机制,强化排查和化解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风险隐患。到2025年,全市培训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员1500人。强化新业态用工领域劳动法律监督,加大对货车司机、家政服务员、网约车司机、快递外卖人员等职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力度。加强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到2025年,开展农民普法宣传50场,企业职工普法讲座20场,惠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15000人。以高危行业为重点,持续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等群众性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活动。到2023年底我市工矿企业参赛率达100%,2025年实现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建设“幸福之家”:努力打造职工信赖的“身边的工会”
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资源,为职工提供普惠化、精准化、常态化服务,不断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精准有效服务职工群众。
以稳就业为根本抓好就业创业服务,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以下岗待岗职工、在档困难职工、农民工、退役军人职工等人群为重点,持续推进工会实名制就业。深化拓展“五个一批”促就业措施和“工会就业创业服务月”等品牌,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精准度和实效性。每年举办专题招聘会不少于3场,提供再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对重点群体实施精准培训,强化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切实增强就业能力。搭建就业供需平台,积极帮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解决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到2025年,实现就业培训5000人次。
完善常态化梯度帮扶长效机制,抓好困难职工精准帮扶,构建不同类型层次清晰、有机衔接、各有侧重的梯度帮扶新格局。做优普惠服务品牌,加大资金投入,精心组织“两节”送温暖活动,不断提升活动普惠性和品牌效益。持续做好“岗位送关爱”活动,侧重重要节日和行业特点走访慰问一线职工,到2025年,惠及职工5万人以上。
发展繁荣职工文化。做大做强“辽宁职工文化全民阅读” “辽宁职工文化篮球”等省级职工文化阵地,做精做优“阜新职工文化大舞台” “阜新职工文化大讲堂”等市级职工文化阵地,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强职工文体团队,配好职工文化设施,到2025年,发展职工文化带头人100人、积极分子5000人,援助100家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建设职工文化“四室”,加强县(区)工人文化宫等设施建设,强化公益服务。
建设“活力之家”:建立向基层倾斜的资源配置机制
驰而不息加强自身建设,推进新时代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未来五年,市总工会将不断健全完善“党建带工建”工作机制,依法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产业园区等建会和发展会员。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 “八大群体”、农民工、新业态及灵活就业职工建会入会力度。构建区域、行业条块结合工会组织体系,推动建会入会工作纳入各级党委考核指标, “六有”工会、 “双述双评”等制度落实。推动完善“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大力推进工会会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广泛开展“新时代职工之家”创建活动,到2025年,八大群体“建入会率达55%,农民工入会率达60%,全市25人以上企业实现动态建会率达80%。
加大工会资源倾斜力度,全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022年底前实现建会全覆盖。落实工会经费返还政策,提高在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等评选中比重。到2025年,实现多层次、全方位职工教育培训全覆盖。推动保障技能培训、职工福利、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更多工会资源用于服务基层、企业和职工群众。
加快打造“智慧工会”,深化“智慧工会”系统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工会工作,实现各级工会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