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养路工区是原锦州铁路局彰武工务段的养路工区。50多年前,孙家工区“18条好汉”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彻底根治了沙、草、水、冻“四害”,使管内10公里线路成为全路闻名的优质线路,成为全路的一面红旗。50多年后,尽管工区的行政隶属关系、工区工长以及工区人员换了再换,但“一心扑在线路上,一丝不苟严要求,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孙家精神一时一刻也没有丢,“大郑线上好工区”的旗帜更加光彩鲜艳。
1948年3月,锦州铁路局孙家养路工区组建,18位翻身做主的铁路工人,看着被战争破坏得不成样子的铁路,提出了“人翻身了,路也要翻身”的口号。他们挖出原来埋藏在地下的配件,冒着枪林弹雨,抢修线路,支援前线。他们每天干在路上,吃在路旁,修到哪里就住在哪里。 他们用铁耙子从枕木空隙中搂出石渣,再用筛子一点点筛净,然后回填,最后用钢镐捣固。据统计,年清筛枕木空隙石渣近1万吨,年固定道钉和捣固,需要打180万镐。盛夏烈日炎炎,严冬寒风刺骨,春寒料峭,秋风肃杀,他们日出即作,日落方息,用简单的工具,苦干实干,改变了辖区10公里线路的面貌。 1963年10月,时任铁道部代部长的吕正操视察了彰武工务段孙家养路工区,他在线路上步行了4公里,工务段长手握道尺在道轨间测量了100多次,无论轨平面,还是轨矩误差都没有超过“格上格”的要求(“格上格”是孙家工区自我加压,提出的超标准要求。《技规》规定轨距误差,不得超过增6减2毫米,钢轨面水平不得超过4毫米;“格上格”规定轨矩误差不超过增3减1毫米,钢轨面水平不超过2毫米)。吕正操感慨万端。 1963年10月21日,铁道部在锦州铁路局彰武工务段召开学习孙家养路工区经验现场会议,授予这个工区“大郑线上好工区”奖旗。在授旗大会上,吕正操称赞“这个工区是个战斗集体,是一个英雄集体,也是个红色宣传员集体,也是红色管家人集体”。他指出,孙家工区经验集中起来就是“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孙家工区所处位置是辽宁西北,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地区。这一带丘陵起伏,沙丘连绵,冻害、沙害、草害、水害成为铁路线的大病害。孙家工区第6任工长刘占山提出:“国家把10公里铁路交给咱们,咱要把它绣出花来!” 他们发现,冻害是因为路基上黏性土质含水量大,冬季冷冻成块,膨胀隆起,导致路面不平。于是,他们采取更换土质的办法,一锹锹把粘土从道床下抠出,再从几十米远处挑来沙土填上。十几人锹挖肩扛,用了8年,整治五六十处,彻底消灭了辖区的冻害。 为了制伏沙害,孙家人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把线路附近、处在风口上、足能装满几十个车皮的3座沙丘,一筐一筐搬走了。紧接着,他们在线路两旁陆续栽活了1万多株杨柳树,为线路筑起一道防沙屏障。 为了防止路面和路基上长草,他们先是动员家属献工或利用早晚和假日上路薅草、铲草,后来发现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他们从碱土抹房房顶不长草的生活经历中得到启发,决定在路肩上消灭杂草。于是挑来碱土垫路肩,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路肩铺上100毫米厚的碱土,彻底消灭了杂草。 2万多延长米的路肩垫上了碱土,杂草不生,排水畅通了,水害问题也解决了。 孙家工区人苦干实干,修出了全国一流的线路,因为他们有一流的精神,一流的标准。当年,刘占山、于万贵、孙满、景荫章、韩文等“18位好汉”有三个一精神:一心扑在路上的主人翁精神、一丝不苟的从严求实精神、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勤俭节约精神。 “格上格”的规定前面已经介绍,是把铁道部的作业标准提高一半作为本工作区的标准,严把质量关。 孙家工区精神在全国叫响以后,孙家工区人并没有自我陶醉,没有停滞不前。他们高擎“大郑线上好工区”这面大旗,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0世纪80年代,孙家养路工区的线路由木枕换成灰枕,由轻轨换成重轨。20世纪90年代,列车提速、运能增大,对线路质量提出了新挑战。孙家工区人高标准严要求,用现代维修技术和老一辈“格上格”精神,精心养护10公里线路。14任工长刘树才针对管内的曲线不圆顺的现象,带领职工顶烈日战严寒,进行几百次的观察、测算,最后总结出“凡是冷缩就是死弯”的判断方法,攻克了钢轨爬行、曲线磨耗等技术难关,使线路质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6年,在建设安全标准线活动中,15任工长王守和连续138个昼夜没回家,带领职工开展清筛大会战,创下了每人每天清筛20延长米的纪录。他们还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攻难克险,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看、量、算、垫、捣、拨、改、夯、焊、调”十字作业法,并广泛应用。 孙家工区作为铁路基层单位的一个普通“细胞”,在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不改本色,保持先进。也许,荣誉能够成为一种佐证:从1963年至今,工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种荣誉奖项100多项,工区维修养护线路的轨检记录次次全优,工区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50多年来,不论是人拉肩扛、流血流汗的年代,还是注重科技、机械作业的新时期,孙家工区人始终满怀感恩的朴素情怀,牢记 “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把线路看成是自己的家业和命根子。50多年来,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任务在变,孙家工区人保持和发扬的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光荣传统却从未改变。 50多年来,孙家工区这样一个老的先进典型早已铸就了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