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唱大戏!2月18日是春节长假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阜新市歌舞剧便开始忙碌起来,副院长刘彬拿起传统京剧剧目《霸王别姬》的剧本说,这是春节过后歌舞剧院奉献给阜新观众的第一出大戏,也是歌舞剧院全体演职人员克服各种困难恢复的一出传统剧目。刘彬说,阜新有着深厚的京剧文化底蕴,身为专业人员,有责任将国粹更好地传承发扬,再现芳华。
京剧作为“国粹”一直被世人所推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仿佛渐渐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甚至有些高不可攀,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却常常与之不期而遇:身边常听见朋友一时兴起,张嘴便是“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闲暇时,在老年大学或是公园一角,一阵阵字正腔圆、掷地有声的唱腔总会不时地传入耳中,被深深感染。近日,记者多次走进阜新市歌舞剧院,感受“台下十年功”的打磨过程。
1月26日下午,市歌舞剧院小剧场里,一场名叫汇课的演出正在进行,虽然是以检阅演员一年来所取得成果和自身艺术提高为目的的内部汇报,但听到消息的阜新戏迷们还是赶来一饱耳福。
记者了解到,这种汇课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演员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更是接受行家和戏迷的点评。汇课的内容是根据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排序的。
荀派《红娘》选段“小姐多风采”、程派《锁麟囊》选段“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现代京剧《沙家浜》“军民鱼水情”等经典唱段让台下的戏迷朋友不住地叫好。当汇课进行到“打”戏时,四五位演员手拿一米多长的花枪在彼此的手上、脚上、头上飞来飞去,环环紧扣,枪枪链接,看得人格外紧张,足见日常练功的辛苦。
坐在记者身边的一位戏迷一边听戏一边跟记者介绍:“池清超这个演员唱得不错,把程派的味道给唱出来了。刘晶晶的老旦唱腔听着太舒服了。看,伴奏队伍里坐在最前面的京剧琴师就是院长魏德全,专业……”
一下午的汇课表演结束后,既是主持人又是演员的刘彬跟记者聊了起来。他说,汇课的主要目的还是加强队伍建设,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对于演员来说,还有一种说法“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阜新的京剧发展位居全省前列,每每推出一部戏便是精品,这就需要演员们在台下苦练基本功。
刘彬介绍,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称为“四功”。唱指唱功、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打则指的是武功。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有的行当以做功为主,有的以武功为主,但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表演的水准,更好地在舞台上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没有台下的吃苦流汗,就不会有台上那短暂的惊艳。
阜新市歌舞剧院的前身是阜新戏曲剧院,设有京剧团、评剧团和歌舞剧团,因为种种原因,三个剧团合并,成立了现在的歌舞剧院。
走进阜新市歌舞剧院的大门,小剧场外墙上贴着现代京剧《血胆玛瑙》的剧照。2004年排演的现代京剧《血胆玛瑙》在省第六届艺术节上大放异彩,与省直、各市地的20余台剧目激烈角逐,最终以全省参赛剧目金奖第二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摘得优秀剧目奖等7大项11个金奖,导演奖等7大项9个银奖。2005年,《血胆玛瑙》作为辽宁省唯一推荐剧目,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受到北京戏曲界同行们的赞誉。2007年,该剧荣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入选作品奖,2009年,再次进京演出。《血胆玛瑙》曾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并引发了京剧该如何发展的思考。
刘彬告诉记者,阜新的京剧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1956年,阜新京剧团正式成立,当时行当齐全,拥有百余出剧目,除营业性演出外,经常深入煤矿、工厂、车间为职工慰问演出,仅1958年就演出390余场。那时,阜新京剧团聚集了周承志、王长山、张和元等众多名家,毕谷云就是那个时代从阜新走出去的京剧艺术家。1958年,阜新成立戏曲学校,选优秀学员送往北京跟名家学戏,李国粹、刘萍秋、刘复华、陈静秋等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旦角名家。1977年,阜新又成立了京剧学员班,培养出著名程派传人迟小秋等一批优秀京剧演员。上世纪70年代,阜新京剧团排演的《板桥三哭》到北京演出,夺得多项大奖,风头更胜《血胆玛瑙》。
在我市戏剧家协会这个大家庭里,有十五六个民间自发形成的京戏社,人员近300人,他们是戏曲演出最忠实的观众,也是我市京剧发展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在。刘彬告诉记者,我市京剧的发展起起落落,只要人才不断档,京剧事业就会传承下去。“我们歌舞剧团的魏德全院长是1977年的学员,我是1996年的学员,一个京剧演员的成长周期需要20年。现在,阜新的京剧人才面临断档的问题,因为自1996年之后我市便没有招生。”刘彬说,京剧的招生周期20年一次,学员要在戏校里坐科8年,然后在专业剧团从跑龙套开始磨炼,能够在舞台上单独表演,至少要20年打磨。在京剧界40多岁的年龄属于青年演员。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京剧演员们能够在贫穷与寂寞中坚守,用他们的话说:有瘾。其实,除了唱腔的魅力,更大的动力来自于戏文里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仁义忠孝,这是融入每位京剧演员骨子里的信仰。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曾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强调文艺创作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近年来,包括戏曲、曲艺在内的诸多传统艺术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张火丁、史依弘等中青年京剧艺术家的演出火爆得一塌糊涂,一票难求。这些变化,让坚守京剧阵地的演员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刘彬告诉记者,除了恢复传统京剧《霸王别姬》,剧院还恢复传统评剧《花为媒》。今年将充分利用歌舞剧院的小剧场,邀请市民前来看戏,培养更多懂戏曲的观众。从歌舞剧院的诸多演员身上,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情怀,更感受到了京剧演员身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