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营子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桃李营子村西南1500米处,距国道101线400米,东侧1100米处为阜新市的母亲河——细河,现遗址区为大片玉米地。此地地势平缓,遗址基本位于一片平地的中心,现地表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二 桃李营子遗址地表航拍全景照(自北向南拍摄)

图三 桃李营子遗址航拍全景照(自南向北拍摄)
图四 辽宁大学老师、阜新市博物馆专家参观工地

图五 省考古院领导视察工地

图六 省文物局专家组工地验收
遗迹情况
1地层堆积
地层堆积较厚,普遍达到了1.1-1.4米,依据堆积层次,可划分为3层。遗迹多开口于③层下打破生土。
第①层:耕土层,厚0.25-0.45米,灰黑色土,土质松软,出有极少量残破陶片。因所出遗物较少,遗迹不丰富,其时代特征不明显。
第②层:黑土层,薄厚不均,厚0.1-0.35米,土质较硬,出土遗物较少,有陶片及少量瓷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罐、盆等。瓷片以白瓷片为主。此层下清理遗迹有房址1处,灰坑10余座,根据遗迹遗物推测其是金元时期文化层。
第③层:灰土层,土质松软,堆积较厚,厚达0.5-0.6米,含有大量草木灰和碳粒,出土遗物较多,有大量的陶片及瓷片,陶片仍以泥质灰陶为主,可辨器型为罐、盆、瓮。瓷片以白瓷片为主,另有少量黑釉瓷器,器型以碗、盘为主。此层下清理的遗迹、遗物均较为丰富,发现大量的金元时期的房址,所出遗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推测其为金元时期的村落遗址的倒塌堆积。
③层下为生土。

图七 发掘区航拍③下遗迹
图八 发掘区③下遗迹平面图
2、遗迹及遗物
房址:发现26处,均为半地穴房址,但由于后期破坏及生产活动破坏,所有房址均保存不理想,房址的墙壁上半部基本不存,导致房址大多仅存有灶、烟道。

图九 F7全景照片

图一〇 F5炕面石板照片

图一一 F5炕内结构及灶址照片
另外还有几组存在打破关系的房址,第一组F10打破F13,F13又打破F4;第二组F14打破F22,第三组F5、F12均打破F11;第四组F23打破F26。
F10,近长方形,东西宽3.34,南北长4.3米。由灶、炕、地面三部分组成。炕位于房址的北侧,三条“L”形隔墙分出四条烟道,四条烟道在炕的末梢合为一条。灶位于炕的西南角,自灶门处逐渐向下,火塘两壁火烧痕迹明显。火孔两个,向上各与两条烟道相通。室内地面为后加工的地面,较硬。炕内隔墙是用生土和灰土混合垒砌而成。

图一二 F10、F13、F4及F15全景照片
F13,近方形,东西宽2.7,南北长2.5。炕位于房址的北侧,一条“一”字形隔墙分出二条烟道。灶位于炕的西南角,由灶门和2个火膛组成,两火膛底部相通。最内侧火膛与2条烟道直接相通。隔墙是在生土面上用混有灰土的生土砌筑而成。
F4破坏较重,仅剩4条烟道,整体形制不甚清晰。
灰坑数量较多,多开口于③层下,打破生土,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或圆角方形,出土遗物较少。

图一三 H52、H53、H54、H55全景照片
出土的遗物种类较多,有陶、瓷、铜、铁、骨、石六类。陶器均为泥质灰陶,可辨器型有大量的陶盆、陶罐。瓷器有碗、盘、碟,多为无纹饰且施釉不到底的冮官窑系瓷,还有部分耀州窑系瓷。另外还有铜钱、铜簪、铁刀、铁锁、骨簪、骨镞、石夯锤等遗物。

图一四 陶盆

图一五 陶盆

图一六 陶罐

图一七 瓷碗

图一八 瓷碗

图一九 瓷碗

图二〇 瓷碗

图二一 瓷盘

图二二 瓷盘

图二三 石夯锤
图二四 石磨盘

图二五 骨簪

图二六 骨耳勺

图二七 铁环

图图二八 铁刀

图二九 铜钱
结语
1.经过对房址的解剖,隔墙的形成因素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生土上挖槽形成烟道,一种是生土混灰土在生土面上堆砌而成。
2.从阜新地区以往发掘的同时段遗址看,此遗址有三个不同的特点:堆积厚(可能跟风口、风沙大有关)、延续时间长(房址之间打破关系较多)、房址较为密集。
阜蒙县桃李营子遗址是阜新地区迄今为止发掘的面积较大的金元时期遗址之一,而且在发掘区的周围还存在大量的房址、灰坑等遗迹,发掘清理出的遗迹、遗物为我们了解阜新地区金元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社会结构提供了一批较好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