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的一天,呜呜的大风刮得新邱小街饭馆的幌子簌簌发抖,饭馆外来了3个逃荒的难民,两男一女,衣衫褴褛,操着河北口音。他们通过饭馆伙计打听到伪满阜新炭矿株式会社新邱露天堀佟把头的住处,找到这位老乡。佟把头认得其中一位姓于,是个木匠,以前和他有过交往,当即把于木匠留在柜上当了铁道木工,安排另一位当了井下推车工人。
原来,于木匠叫于宝琪,河北易县人,1906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任晋察冀边区易县四区工会主任。1943年1月,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在晋察冀边区平山县举办抗战训练班,培训地工人员到东北敌占区开展地下斗争。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东北工委派于宝琪和曾在沈阳当过工人的孙玉明到阜新煤矿,开展地下工作。
临行前,东北工委副书记韩光找他俩谈话: “你们的主要任务是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配合反攻。你们虽然只有两个人,但也是个支部。你们站住脚之后,就发展党员嘛。”
就这样,中共中央东北工委直属阜新支部成立了。支部书记由于宝琪担任,带领孙玉明和爱人于桂婷,化装成讨饭的难民,闯过日伪军戒备森严的山海关,来到阜新。
从1943年春天开始,在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阜新支部的各方面工作深入展开。
阜新支部与东北工委保持联系有两种方法。一是以支部成员写“家信”的形式,在信中不谈论工作,写的都是一些家常事儿和问安的话。东北工委的同志一见到“家信”,就知道他们很安全。再者是于宝琪自己或派人回“老家”作口头汇报。每次汇报之后,东北工委都据情给阜新支部一些指示:要求他们要注意隐蔽,进行一些经济斗争;要注意做勤劳奉仕队人员的启蒙工作,把那些年轻人从敌人的奴化教育中解救出来;那时,阜新有大批“特殊工人”,大多是冀中区大扫荡中被俘的抗日军民。阜新支部的同志在汇报中请示:是否与“特殊工人”中党组织取得联系?为确保阜新支部的隐蔽工作万无一失,东北工委明确指出,不能与“特殊工人”中的党组织取得联系。
到1944年春天,阜新支部先后秘密发展了陈玉林、杜焕武、张尧、于德水、赵振庭5名同志入党,支部力量进一步加强。为方便工作,于宝琪借佟把头的名义在新邱南部开了一个煎饼铺,指定于德水、陈玉林、于桂婷支撑门面。煎饼铺不仅是支部党员的秘密联络点,还是党支部联系群众、了解敌情动态并向群众进行秘密宣传的阵地。
1945年8月15日之后,地下党支部发动群众,组织起200多人的护矿队,又很快发展到700多人。他们利用收缴的矿警枪支做武器,昼夜巡逻,防止敌人破坏。八路军部队陆续到达阜新后,新邱矿区在地下党支部的保护下完整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护矿队的700多人分别编入冀热辽八路军主力部队和阜新县大队,地下党支部的5名党员被分别派到矿上和区政府担任领导工作。阜新解放后,于宝琪曾任阜新矿务局新邱矿、高德矿矿长,后来任本溪矿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