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冬日的午后,记者再一次来到阜蒙县“三沟精神”党性教育基地,走进记载着那段“战天斗地”历史的“三沟精神纪念馆”,顺着时间的主轴,通过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残旧的什物以及百余件文献资料,追溯发源于蒙古贞大地的“三沟经验”,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沟精神”。
“三沟经验”即阜蒙县七家子镇毛岭沟的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经验、蜘蛛山镇塔子沟的河边造林防风固沙经验、招束沟镇拉各拉村的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经验。“三沟经验”得到推广并丰富内涵后,升华为“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三沟精神”。
时间再回溯,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阜蒙县境内曾水草丰美,然而到清朝中末期以后,过度的放垦使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灾害不断发生。“一进毛岭沟,步步踩石头。山上没有树,山下田不收。岁岁受饥寒,辈辈当马牛。”一曲旧民谣,勾勒出近代以毛岭沟为代表的蒙古贞大地部分地区苦瘠贫薄、干旱缺水的景象。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最宝贵经验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历经困难而不衰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自1952年至1964年,阜蒙县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群众自力更生,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坡耕地治理。其中,七家子镇毛岭沟封山育林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到1964年,造林8200亩,油松、紫穗槐一片连一片,白杨、山榆一沟连一沟,春季花香遍野,深秋硕果飘香,改造了环境,保护了农田。在毛岭沟南侧的蜘蛛山镇塔子沟,村民头顶烈日,脚踏泥土,迎着朔风,栽种防风固沙林,根治了自然灾害。招束沟镇拉各拉村的村民挥汗如雨治理坡地,梯田修了一阶又一阶,绵延成片……
十余载艰苦卓绝的努力,终改荒山秃岭之貌,解水土流失之患,创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生态环境的新模式。
先进的生产经验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在纪念馆东墙中间处,悬挂着一封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亲笔信。在这封信中,“三沟经验”第一次被提出。
受谭震林委派,1963年、1964年,国务院东北工作组组长石山率调查组来阜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谭震林看后,于1964年2月12日,给辽宁省委、东北局计委、农委和当时的阜新县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请你们认真总结‘三沟经验’,即毛岭沟、招束沟、塔子沟经验。”
泛黄的信件透出殷切的希望,各公社、大队结合本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其中,他本扎兰乡白玉都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经验被称为“三沟经验”的综合样板。“三沟经验”还参加了全国农业展览馆展览,又被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这个经验当时可以说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齐名。
“三沟经验”的发扬光大,离不开蒙古贞大地广大党员群众的艰苦奋斗。七家子公社“五一”青年林场党支部书记潘永富、场长闫国荣,蜘蛛山公社塔子沟生产队主任、护林员崔景明,招束沟公社拉各拉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包清福,他本扎兰乡白玉都村党支部书记欧力玛……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用毕生精力写就的英雄赞歌。
这里面还有一些小故事,毛岭沟“五一”青年林场党支部书记潘永富、场长闫国荣、副场长王贵和对植树要求非常严格。为了保证成活率,他们把秤的绳子系在新栽的树苗上,秤砣放在20斤的重量上,然后把秤提起来,如果树苗从土中被拔出来,就视为不合格,务必重新栽钟。群众还给潘永富他们起了个外号——“潘阎王”。当时共青团中央对毛岭沟“五一”青年林场的功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在1959年颁发了锦旗。
这些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先进事迹一直影响着后人。
阜蒙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班子,持续推广和发展“三沟经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治山治水,使荒山秃岭改变了模样,阜蒙县连续5年受到省政府“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先进县”奖励。1991年全县粮豆总产量达到6.5亿公斤,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成为全国农业百强县之一。后来,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三沟精神”不仅影响着蒙古贞儿女,也鼓舞着全市党员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三沟精神”,今天的阜新大地,遍地苍翠,满眼生机。这是对“三沟经验”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三沟精神”的丰富和完善。
“三沟精神”被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传承,历经岁月积淀,并赋予了时代内涵,已成为蒙古贞大地的山魂水魄。为了以物质承载精神,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阜蒙县委组织部精心策划,阜蒙县七家子镇党委、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建设了“三沟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并于2016年8月揭牌。基地集专题教学、参观教育、体验教学于一体,被授予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第一批《辽宁省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名录》,被市委宣传部确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自揭牌以来,“三沟精神”党性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市内外5万余人次参观培训。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广大党员干部来此谛听历史回声,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