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年货上的选择和花销上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土生土长的传统年货到风靡一时的进口商品,再到如今的中西“混搭”,百姓的“年货购物车”经历了多个版本的变迁,展现出交融发展的主旋律。
提起置办年货,已经古稀之年的市民张阿姨打开了“话匣子”:“春节除了回家,最要紧的就是买年货,我们那个年代,年货就是购置一些盐、食用油、白糖一类生活必需品,自己再腌制一些食物。你看看现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真是太丰富了。”
记者日前走访市区几家大型商超和水果超市看到,智利车厘子、泰国龙眼、法国红酒……很多市民正在挑选着年货。“洋年货”已成为寻常百姓的餐桌美食,甚至在年夜饭上也有一席之地。从“洋面孔”到“熟面孔”,近年来,随着进口商品的普及,进口年货漂洋过海大打“亲民牌”正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卖年货早已不再是实体商超的专属。由于疫情关系,在我市工作的王娜决定今年不回河南老家过年了。人虽然回不去了,但是年货可不能少。趁着“天猫年货节”的各种活动,她买了大大小小15盒坚果礼盒和水果,全部快递回老家送给亲朋好友。王娜告诉记者,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前都要跟妈妈去集市采购各种糕点烟茶糖酒等年货,一大家子亲戚一个都不能漏。如今,网上下单,送货上门,方便又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