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具有城市和农村双重贫困的特征,而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不仅关乎转型大局,更是在时间节点上必须完成的历史答卷。
自2013年成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起,阜新担负起为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提供经验借鉴的重大使命,闻令而动,创新而为,在全省范围内创造性开展“集团帮村”工程,吹响了“组团”帮扶,“不让一个贫困镇、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战斗号角。
高层谋划突破脱贫攻坚难点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集团帮村”工程伊始,市委就将该项工程作为锻造党性的大熔炉、转变作风的突破口、检验能力的新平台。
2020年,疫情冲击和旱情影响,给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带来不小压力。在阜蒙县建设镇德一村,大田绝收面积 达3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0%。尽管如此,该村仍顺利完成了脱贫任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平均收入超万元,实现了减产不减收。
村民们说,“集团帮村”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他们的心田。在开展集团帮扶工作中,“四级书记”抓脱贫,帮助村里规划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园、“光伏发电”等致富项目,让村民收入有了保障,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冲水厕所,也在基层展现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亲民形象。
以德一村为代表,在阜新56个深度贫困村,集团帮扶成效显著,过去的烦心事迎刃而解,村民腰包变鼓了,村里变得更美了。
“集团帮村”的核心要义是集中优势兵力,集聚优质资源,通过“靶向”施策,帮助最贫困的村处理最难办的事。而在全市脱贫攻坚整体战局层面,通过“组团”帮扶、“挂图”作战,最终要打赢脱贫攻坚中最难打的硬仗。
为打赢这场硬仗,市委以“集团帮村”为依托,高屋建瓴、科学谋划,强力做好高层谋划,确定由市几大机关办公室等为“集团帮村”牵头单位,形成由党委领导上下联动、信息互通分工明确、协同配合集团作战的多个帮扶集团,点对点逐村突破。
在这场党群一心、确保打赢的硬仗中,市级领导干部坐到贫困户的家中,嘘寒问暖办实事,并把解决共性问题上升为全市决策,不断丰富“集团帮村”的政策方针、帮扶内容。
优先落实涉农项目成为“集团帮村”的利器。
产业化扶贫、开发式扶贫、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农业机械化示范、土地整理等一大批项目纷至沓来,让沉寂的偏远村热闹起来。发改、财政、农业农村、交通、科技、教育、民政等部门的资金向贫困村集中,重点投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以项目形式为贫困村发展赋能。
发现贫困村生产生活上的痛点难点,制定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案,以投入项目和资金为保障促进问题解决,并在工作中检验党员干部的奉献和担当。高层谋划在实施“集团帮村”工程中,起到了扼住贫困“咽喉”的作用。
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过去的阜蒙县平安地镇莫古土村是个软弱涣散村,借助“集团帮村”的力量,该村一跃成了镇里的先进村。
如今,无论冬夏,走进莫古土村都让人眼前一亮,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主干道旁安装了漂亮的太阳能路灯,破旧的村部整修一新,村上小广场安装了健身设施。在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的同时,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全面改善,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庭院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
发生在莫古土村的“山乡巨变”,是我市多个深度贫困村“破茧成蝶”的缩影。
脱贫攻坚,人民至上;精准扶贫,扶到点上。
作为莫古土村的“集团帮村”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率先从提升村党支部党建水平入手,提高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帮助村里建起党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该村形成了驻村工作队抓扶贫、“第一书记”抓党建、镇包村干部抓经济、市委组织部抓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抓住基层党建的关键点,还要抓住经济发展的关键点。省农科院沙地所于2014年6月向莫古土村派出驻村工作队,契合村民靠发展养殖业致富的意愿,消除村里没有优良种羊的弊端,帮助村里建起了改良站,目前村里的改良羊近1万只。村民张国海告诉记者:“以前我也养羊,但效益不好,靠着沙地所免费给我的3只道赛特种羊,我家很快就脱贫了,现在家里的羊有200多只。”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帮扶集团对于项目村的帮扶,用心血浇灌,从细节入手,依科学决策,靠民主实施,为带富乡村起到了“把脉定向”的决定性作用。精准帮扶围绕乡村振兴全方位推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造血”机制筑起“防贫墙”在扶贫工作中,常常遇到因病、因灾、因学致贫或返贫这个难解的痛点。而化解这个痛点,就必须带给贫困村稳定的收入来源。
我市“集团帮村”工程自实施起即着眼长远、创新实践,通过在各项目村培育符合当地实际的主导支柱产业,落实“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规划,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贫困户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贫困户收入不稳、靠天吃饭这一“沉疴”被不断确立完善的“造血”机制所打破,集团帮扶筑起了防贫返贫的“防护墙”,提升了脱贫的底气和成色。
葡萄大棚连成片,丰收的果实挂满枝头,一张张动人的笑脸写满幸福。在马头琴的伴奏下,身穿蒙古袍的村民向军人代表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上浓香的奶茶,大家手拉手共同跳起热情奔放的安代舞……这动人的一幕,发生在第五届关山生态葡萄采摘节上。借助这一节会活动,阜蒙县大巴镇车新村村民向对口“集团帮村”单位——阜新军分区表达感激之情。
2014年,按照我市“集团帮村”责任划分,阜新军分区牵头帮扶车新村。通过调研他们发现,车新村的农业结构调整虽然一直在搞,但“年年种玉米,年年不打粮”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捐款捐物等“输血式”扶贫只能纾一时之困,要实现彻底脱贫,就必须转变思路,树立市场思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能力,让全村人共同受益。
于是,经访群众、问专家、测土质等一番“望闻问切”,阜新军分区为村里开出了发展冷棚葡萄这一“良方”,并经流转土地、协调资金、选择苗木、开拓市场等,使这一产业成了车新村的主导产业,帮村里建起了冷棚葡萄产业园区。
栽葡萄有收入、流转土地有收益、合作社有分红、入棚打工有工资,这在过去的车新村村民看来都是新鲜事儿,如今已成为现实。“军分区给咱村打了井,安了发电机组,想浇地一推电闸就行了,现在的收入是种玉米的50倍。”谈起这些,村民海德乐得合不拢嘴。
此后,成功的经验在其他村复制。阜新军分区继续通过产业帮扶,促使西大巴村和二门得力村的村民也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其6年帮扶3个贫困村成功脱贫的“集团帮村”典型经验,于去年7月在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
报道介绍了阜新军分区参与“集团帮村”的典型事迹,也“管中窥豹”生动呈现了我市推进以“造血”机制筑起“防贫墙”的创新实践,并梳理出这样的体会:确保长久解决贫困户“钱袋子”问题,必须发展能够带来稳定输出的特色产业。
“志智双扶”引来源头活水今年53岁的韩井军是阜蒙县建设镇杨家店村地道的庄户人,说起脱贫的事他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我们家5口人就靠种玉米维持生活,老人年迈多病,孩子又上大学,日子过得挺紧巴。现在村集体流转了我9亩地,一亩地一年给500元钱,剩下20多亩地种青贮玉米,家里还有6只‘扶贫羊’,老伴儿和我农闲时在村上的粉条厂干零活儿,手头富余多了……”曾经,杨家店村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小村庄,像韩井军一样朴实的村民,祖祖辈辈土里刨食。
变化,首先是从转变思想观念上开始的。
在农村,导致贫困的原因各种各样,老守田园、故步自封却是一个共性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村落,农民头顶巴掌大的天,习惯了过清苦日子。
我市在开展“集团帮村”工作中,始终坚持把挖掘项目村自身潜力、发挥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引导贫困户依靠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就拿韩井军来说,一开始他对于土地流转有顾虑,养羊又怕没技术,后来,村里在各部门的帮助下办起了科技培训班,韩井军通过参加培训开阔了眼界、树立了致富信心,还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流转土地上项目。
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在开展“集团帮村”工作中,阜新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村“两委”班子、驻村扶贫工作队一道,引领村民转思路、学技术、找出路、上项目,在脱贫路上迈开大步。
目前,村里成立了集体企业泽农薯类制品厂,购进薯类加工设备,建设恒温库,改扩建薯类加工扶贫车间,还在建设扶贫帮困爱心超市,发展乡村旅游。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入到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上来。在“集团帮村”助力下,杨家店村呈现出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村里的贫困户也随之实现了就近就业创业。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前,全市扶贫改革工作正站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开启新时代扶贫开发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集团帮村”工程将以更加精准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研究为重点,立足更高起点,继续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