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种地由农机合作社“包种包收”,打工在村办企业待遇还不错,农闲时可在文化广场看演出,如厕家家户户是水冲厕所……一年来,得益于“集团帮村”工程的帮扶,阜蒙县建设镇德一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滋润,昔日的贫困村蝶变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这喜人的变化,源于市委办公室等“集团帮村”单位的鼎力相助。
致力于探索具有阜新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径,自实施“集团帮村”工程以来,市委办公室等多家单位积极履行牵头单位职责,推动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在多年实践中,市委办公室以特色农业增效、贫困农民增收、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为目标,通过与各“集团帮村”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努力,让贫困村村民过上了幸福日子。
德一村是市委办公室2020年以来重点帮扶的贫困村。该村贫困人口虽已实现整体脱贫,但因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仍十分脆弱。
为确保稳定脱贫,市委办公室第一时间召集阜新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排山楼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阜新分行等“集团帮村”成员单位,帮助该村制订发展规划,解决发展难题。四大工程随即高效实施:输血工程,通过“扶智”和“扶志”,全面提高该村“两委”班子致富思维和工作本领;民生工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致富工程,推动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党建工程,把村级党组织打造成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一年来,他们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取得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志”的脱贫攻坚新战果。
在帮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的德一村已创办起农机、谷物种植、果树种植等合作社,建起了羊毛毡厂、秸秆饲料加工厂等村办企业,不仅让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还使贫困户通过入股、打工等形式参与到生产经营中来,去年人均增收2300多元,人均年收入达1.1万余元,高于脱贫标准6000多元。
在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集团帮村”团队帮扶村里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园,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为1500亩经济林提供了灌溉水源。2020年虽是大旱之年,但得益于方塘蓄水灌溉,村里的经济林枝繁叶茂、喜获丰收,老百姓的腰包稳稳地鼓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多年来,在参与“集团帮村”工程中,市委办公室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只争朝夕、接续奋斗,先后帮扶阜蒙县红帽子镇三家子村、两家子村、东红帽子村实现脱贫。同时坚持精准发力、以点带面,帮助红帽子镇及该镇腰四村、好四家子村上项目、助脱贫,成效显著。
建设镇杨家店村是我市深度贫困村,也是市委办公室“集团帮村”重点帮扶对象之一。自从市委办公室牵头帮扶后,村里借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村民收入和集体经济双赢。
政策扶贫拔“穷根”,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市委办公室等“集团帮村”单位的合力帮扶下,以德一村为代表的贫困村正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脱贫攻坚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他们将继续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用心血与汗水为广大农村群众浇灌幸福之花。
“旅游+”带火了山村
阜蒙县佛寺镇查干哈达村是我市为数不多的有据可考的传统村落,传承200多年的睦邻节为人所熟知,但由于生产结构单一,这里又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2018年,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牵头的10家单位深入该村开展“集团帮村”工程,确立“旅游+”模式,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项目,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旅游“圣地”。
如今,村里的文化古韵和时代气息交融,区域性旅游资源和民族资源优势凸显,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农民收入节节攀升,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意愿高涨。
几年来,帮扶团队明确“一村一品”工作思路,帮助村里创设“天舆谷”森林康养体验基地项目,相继解决旅游用地、山沟小流域治理、生产用电、道路修建等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2020年,项目共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余万元。
虽是隆冬时节,但在“天舆谷”忙前忙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韩福全心里却暖意浓浓。就近务工,为韩福全每个月带来了2000元的收入,农忙时,还不耽误他干地里的活儿。
韩福全一家越来越红火的日子,只是查干哈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旅游+”模式推动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热闹了山村,增强了村民脱贫攻坚的底气,助查干哈达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在“集团帮村”的带动下,致富路上的风景越来越美。村里以“天舆谷”森林康养体验基地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投资小、资金流转快的酒坊、油坊、豆腐坊等传统作坊,挂靠“扶贫车间”成立养驴合作社、养鸡合作社,打造出“乎日图松鸡”等多个特色产品,提升了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大龄村民就业。
“集团帮村”团队还和村里共同引导村民转变观念,种植杂粮和樱桃等,向发展高效农业迈进,其中重点打造的樱桃园采摘基地,丰产后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以上,成为村里开发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贫困村变身文明村
短短不到三年时间,从无资金、无资源、无产业的“三无”深度贫困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彰武县章古台镇宏丰村的涅槃重生,凝聚了市政府办公室等“集团帮村”单位的智慧和汗水。
为帮扶村里稳定脱贫,帮扶团队经充分调研论证,助宏丰村编纂了近10万字的脱贫攻坚发展规划,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良好基础。
在开展帮扶工作中,“党支部+集体农场”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帮助宏丰村选准选好脱贫项目,帮扶团队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在村里投资360万元,建设了肉牛养殖示范区和肉羊养殖小区,推进“沙泉草炭香稻”等特色种植项目,稳步发展农机合作社、精品林果等项目,让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农民日子红红火火。
农民生产生活缺少发展资金是共性问题。
帮扶团队请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彰武县支行,授予宏丰村为“信用村”,认定30多个农户为“信用户”。党员熊淑娟是全村第一个贷款养牛的致富带头人,在她的引领带动下,村里已发展了40多个养牛户。养牛户都说,“金融扶贫”可帮了大忙。
“‘消费扶贫’让咱的农产品走出了小村子,卖上了好价钱,‘沙泉草炭香稻’一上市就受到热捧!”赵玉红在帮扶团队支持下创设了香稻品牌,很多种植户都争着加入她的团队。市政府办公室工会每年都从村里购买农产品,两年间给农户带来了20万元的收入,今年又有一批市直机关单位加入到“消费扶贫”中来。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振营介绍说:“帮扶团队不仅助村里改善了面貌,也给我们带来了项目,现在村民没时间打麻将了,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家家都担心被落下……”贫困户赵明家5口人,仅儿子是壮劳力。
在各方帮扶下,他家里养起了家禽牲畜、栽上了果树。过上好日子的赵明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精准发力促脱贫
隆冬时节,阜蒙县福兴地镇杜力营子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吴英春却格外忙碌,刚刚卖出一批大鹅的她,相继带领30个贫困户摆脱贫困。“合作社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能分到差不多3000块钱,足够过个好年啦!”“党建+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是将杜力营子村贫困户引向脱贫致富路的法宝,而这一切要得益于市政协办公室等“集团帮村”单位的统筹谋划和鼎力帮扶。
2018年,帮扶团队通过了解村情、察看村貌,梳理出一个个制约该村发展的难题: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处于负债状态,贫困人口较多,党组织软弱涣散……通过反复论证,帮扶团队为该村确定了“党建+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党员带头致富,成立合作社,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发展养殖业和连片杂粮种植业。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打造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帮扶团队帮助该村完善党建硬件设施、推动调整村“两委”班子成员、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激发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
48岁的村干部付吉祥响应村里号召,带头成立养牛合作社,带领村民和贫困户一起养牛。在该村类似的养殖合作社和种植合作社还有5个。
为全面激发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帮扶团队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充分利用闲置庭院发展养殖业,同时协调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问题。去年年初,建档立卡贫困户苑玉友有了贷款买羊的想法,平时需要3天跑完的贷款审核手续,在村部不到半个小时就办完了。
为织密“脱贫网”,帮扶团队还为该村筹建了光伏发电项目、杂粮加工项目,创设自主品牌,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让村里的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