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当一名工人,就要当一名最出色的工人”。这是周立友1996年毕业后,走进阜新海发集团鸿泰实业总公司市北供热分公司成为一名普通供暖工人时,埋在心里的“豪言壮语”。24年过去了,他凭着勤奋和刻苦成为一名“全能型”工人,并在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记者见到周立友时,他正在往水箱里加碱,“今早加了好几袋了,可以防止管路被酸蚀。”他手里的扳手、钳子等工具仿佛成了一件件“乐器”,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中周立友不忘初心,24载坚守岗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要把技术学好、学精,做一个让人竖大拇指的供热‘暖男’。”周立友笑着说。一路走来,他不仅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还买来大量专业书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自学,研究锅炉的大小零部件。参加工作20多年来,钳工、焊工、铆工、管工,周立友样样都能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每年的供暖期间,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接到居民打来的报修电话,周立友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记不清那是哪一年的除夕夜,一户居民家的暖气管突然爆裂,大量热水从管路裂缝喷涌而出。接到报修电话,周立友带上工具迅速赶到现场抢修,闭阀门、拆管件、装新片……仅用40分钟就完成了恢复正常供暖的全套程序。这位居民十分感激,非要留他在家里吃年夜饭,正在周立友婉言谢绝的时候,他的手机又响了起来,他便急匆匆地赶往下一处维修现场,身影消失在零下20多度的冬夜里……
周立友所在的班组共有6名同志,每天工作总是与焊把、焊条、供暖管线等打交道。由于每天工作量较大,人员又少,任务紧急的时候,经常是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他们穿的工作服和鞋子总会看到有许多被焊花烫出来的小窟窿,而他们却完全不在意。“干活嘛,也没办法注意形象啦。”他和工友笑着说。
在遇到一些技术性难题时,公司的领导总会想到他,“让周立友去想办法,保证问题会迎刃而解。”这个观念已经成了公司领导的共识。周立友所负责的市北住宅楼内,供暖管路使用的高顶放风阀,因铁制阀门长年氧化而生锈,楼内大部分放风阀己经不能使用,更换一套新的放风阀成本很高,几年过后还会出现类似情况。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让放风阀既方便放气又便于检修。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将一个PPR塑料阀门、一个变径管接、再加一段短丝代替了原来的铁制阀门和放风盒,通过把短丝焊接在管路上,再连接变径管接,一组高顶放风阀就安装完成了。经过实践证明,新的放风阀节约成本又方便实用,这样的“小发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了许多大问题。尝到了“发明创造”的甜头,周立友越来越有工作动力,先后研制出许多解难救急的小工具——“旧树脂罐除污器”“高效回收锅炉炉渣水暖排管”“具备化验锅炉水质的排污设备”……这些“小发明”在提高供热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了更好地带动年轻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周立友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作为带头人,他手把手地教年轻工友下料、焊接,增强他们的业务本领,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他一心想着为公司的发展多作一些贡献,在每次夏季工程改造工作中,他带领班组的工友们每天早早就来到工地,在任务最繁重的地方总是有他的身影,“党员就是要事事想在前,干在前……”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作为市人大代表、市总工会联络员,他认真负责,承担好人大代表的责任,把在基层了解到的情况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整理提出了“互联共进走访学习活动”,积极为全市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24年时间里,他没有惊世骇俗的丰功伟绩,但却用辛勤的汗水和优质的服务感动了千家万户,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阜新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纷至沓来。和这些荣誉相比,周立友更看重的却是居民家里的温度和群众的满意度,“‘暖’得广厦千万间,才是我的骄傲。”周立友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