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7.3万;
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1万人,职业技能培训7.8万人,帮助2.4万就业困难人员和8.8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56.2万人;
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达到98%……
一组组数据,是一份份温暖的民生答卷,见证着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步伐。“十三五”以来,阜新全市人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这5年,就业之路更宽广。
“贫困户要是掌握了一门生存技能,就有更多机会改变生活现状。”说这话的,是阜蒙县大固本镇梅力村村民王冬伟,今年35岁的他通过参加人社部门的技能培训后掌握了养殖技术,不仅自己脱贫,还将掌握的技术教给村民,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王冬伟的就业经历是我市人社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持续扩大就业范围的一个缩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阜新市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通过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就业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以上;打造“双 创”升级版带动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全市创业孵化基地达到9家 ,累计入孵企业2062户,累计带动就业17361人,累计扶持创业带头人2596人,带动就业15868人。同时,以人社扶贫为抓手,加强技能培训,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援助力度,帮助2.4万就业困难人员和8.8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这5年,社会保障更可靠。
今年,43岁的程旭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他没有想到,将来有一天自己也和城里人一样,月月能领养老金。“十三五”以来,全市参保人员一起见证了阜新社会保障破茧成蝶的轨迹:“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企业养老保险支付风险体系,为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十三五”时期末,全市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人数分别达到56.5万人、47.8万人、16.7万人、17.2万人。社会保险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参保人员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56.2万人。与此同时,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不断加大,建立健全了就业失业风险防范体系,对全市430户企业用工情况和失业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拨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01亿元,惠及职工12.75万人。
这5年,人才机制更完善。
如何打造人才“磁场”,助力阜新发展?全市人社部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完善人才体制机制,人才服务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改善。数据折射出积极成效: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7.1万人,高技能人才0.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8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人数7.8万人,职业技能鉴定2.7万人。同时,职称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各项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公开招聘、岗位管理、人员聘用等制度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体队伍素质水平明显提升。
这5年,劳动关系更和谐。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市人社系统劳动监察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加快推进劳动监察规范化建设,建立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长效机制,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继续推行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企业劳动合同调查签订率动态保持在90%以 上。完善调解仲裁制度建设,劳动人事争议结案率超过95%,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深化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加强根治农民工欠薪综合治理,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案件逐步实现了市级联动到省级联动的过渡,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到98%。
一组组数据,无不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夺取“十三五”圆满收官、推进“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路上,全市人社系统正扬鞭奋蹄,谱写更具厚度、更有温度的惠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