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绿鲜原杯”阜新市原创曲艺作品展演在市委党校报告厅举行,一场精彩的曲艺盛宴,不仅让阜新观众感受到曲艺人的风采,更吃惊于阜新曲艺居然有如此多的样式。
在阜新的文艺百花园里,曲艺之花不是最艳丽的,却是最素淡质朴的。30多年,阜新一代一代的曲艺家们在乡野、在舞台、在清淡的岁月里用心传承技艺,为人们带来欢乐,为城市的文化发展书写出浓重的一笔。
在一台晚会上,您最喜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很多市民告诉记者:喜欢能让自己开怀大笑的节目,比如相声、评书、快板、喜剧小品等;喜欢唱着说故事的节目,比如好来宝、京韵大鼓等……当我们在欣赏这些节目的时候,会把它们归为哪个门类?很多人却说不清楚。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梁志刚告诉我们:这些,都属于曲艺类节目。
梁志刚说,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古代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全国曲艺样式有600多种,舞台常见的就有70种左右。
在“绿鲜原杯”阜新市原创曲艺作品展演中,除了相声、评书、快板、小品、二人转、魔术之外,还有天津快板、京东大鼓、胡尔沁说书、北京琴书等,如果不是梁志刚的介绍,记者也不知道,原来曲艺大家族里有这么多成员。
“我们曲艺工作者被称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就是因为我们反应迅速,在今年年初疫情严重期间,曲艺工作者昨天晚上写好了段子,第二天我们就能表演。我们去哪里参加演出,只要人去了就行,最多带几块竹板,两把扇子,两条手绢,或者一个大鼓,非常轻便。”梁志刚告诉记者,我市曲艺家协会成立于1987年,目前共有国家级会员20人,省级会员101人,市级会员157人。30多年来,经过我市四代曲艺工作者的传承与努力,我市曲艺爱好者数量越来越多,曲艺样式也是非常丰富。
梁志刚告诉大家,曲艺是表演艺术,观众如何欣赏曲艺作品呢?一要听嗓音,好的表演者嗓音亮丽,吐字清晰;二要看表演,看能否把握人物,塑造人物,是否表演到位;三要看观众反响,是否有掌声;四要看演员和观众的交流。他认为,好演员能为作品增色,能把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用匠心创作好作品
“一个好的作品,最直接的评价就是能否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出来。”梁志刚说,曾经有一次,罗丁老师写了个段子《买电脑》,写好后就说给他们这些表演者听,直到罗丁讲完了段子,大家都没有一个人笑,只是愣愣地瞧着他。罗丁问:你们为啥不笑?大家回答:没啥可笑的呀!罗丁说:不对呀,我这里有20多个“包袱”呢,怎么也得有一两个能让你们发笑的吧?大家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罗丁斩钉截铁地说:重写!就这样来来回回改了七八次才最终定稿。此作品一上舞台,就获得了观众的笑声,更获得了大奖。
曲艺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写出让观众开怀大笑的作品非常不容易,每一个作品,创作者都要与表演者进行好几轮的商量与修改,才会被搬上舞台。
梁志刚介绍,在娱乐设施并不丰富的时候,曲艺作品是最受观众欢迎的。阜新市的艺术家葛青山、金凌镜曾在位于东市场附近的茶馆里说书,观众需要买票进场去听,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观众是不会花钱走进去听书的。这也见证了阜新曲艺人的深厚功力。
30多年来,我市涌现了多位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曲艺表演者。黄晓娟是我市首届曲协副主席,她的许多作品都家喻户晓,给观众带去了欢笑。还有朱光斗的徒弟李树凡、张志宽的徒弟梁志刚、单田芳的徒弟朱德武……他们除了自身的努力,与名师的精心栽培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30多年来,我市的曲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市曲艺家协会的历史资料中有这样长长的一串记录:
——张耀富、李树凡表演的相声《磁铁家长》获全国“马三立杯”业余相声邀请赛一等奖。
——陈更新创作的小品《把关》获东煤公司艺术大赛一等奖。
——罗丁创作、陈铁会、侯密表演的二人转《冰星夺冠》获“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银奖。
——罗丁创作、李树凡导演、阜新少儿曲艺基地小演员表演的小品《难忘的生日》,张德馥、陈铁会创作导演,阜新少儿曲艺基地小演员表演的好来宝《我为祖国选骏马》双双获得“第三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三等奖。
——朱德武创作表演的评书《左羊之交》获全国马街书会展演二等奖。
——张德馥创作、梁志刚表演的快板书《马背电工》获全国快板书大赛二等奖。而这些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金戈铁马家国情怀
英雄侠义、世间传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金戈铁马、家国情怀……这些都是典艺作品从古至今延续着的惯用主题,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主题思路依然不变,变的只是更加紧跟时代脉搏。这次的“绿鲜原杯”阜新市原创曲艺作品展演,创作主题就是以爱国爱家、脱贫攻坚奔小康为主题而进行创作表演的。在疫情初期,曲艺工作者更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大量“抗疫”精品力作,讴歌时代英雄,为民众鼓舞士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曲艺表演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热爱曲艺的人依旧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我市的曲艺圈子里,会员有国家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员工、出租车司机、卖菜商贩、送水工、农民,他们一方面努力工作维持生计,一方面深入生活,坚持参加演出。还有一群热衷于创作的人,深入生活,收获灵感,努力创作反映时代生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好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笑声与温暖,而这也恰恰是让阜新曲艺延续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阜新第一代曲艺人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这一代人也不敢懈怠,深入校园,义务为孩子们上课,培养热爱曲艺的好苗子。”梁志刚告诉记者,我市是首家荣获“辽宁省少儿曲艺基地”荣誉的城市,现更名为“辽宁曲艺基地”,这样的荣誉,全省只有五个城市拥有。
《小窗幽记》中有言: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阜新曲艺人相信,只要坚定信念,用匠人精神去继承和发扬,就一定能将曲艺事业发扬光大,为阜新的文化事业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