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仅仅33秒的短视频在微信上热传,特别是引起了域内外彰武人的浓浓乡愁和家乡情结。视频关键词:“让水流进大地、村庄,永续滋养着彰武人……”更拨动人们心弦的,是彰武县境内柳河两岸的风景以及“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词。
这是阜新彰武县关于柳河彰武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引导性“宣传片”。彰武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中心主任高歌认为,这段视频“不小心”成为“爆款”的背后,折射出当下彰武县上上下下对以生态优先、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渴望,体现了全县人民生态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柳河是彰武人民的母亲河。今年7月,我市与省水资源管理集团签订了柳河彰武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项目合作协议。据悉,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将对70公里柳河彰武段防洪工程进行综合治理,完善防洪体系、提升防洪能力。项目完成后,可有效保证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真正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城秀、民乐”的良好愿景。该项目的实施,是推动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推进防汛、治沙、富农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
说起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副主任段文刚带领记者驱车来到深秋的彰武德力格尔草原。他一边介绍彰武地区清代“皇家牧场”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彰武人前赴后继防沙治沙的往事,一边向记者讲解眼前的草原生态恢复情况。望着一路上的青山绿水,草原风光,很难想象7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森林覆盖率仅为2.9%,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辽宁省沙化面积总量的1/4,是全省最大的风沙区。
“要生存,先治沙”。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彰武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绿化之路。
1951年,彰武县在章古台镇大一间房村建造了第一个苗圃。1952年,全国第一个固沙研究所—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镇成立。1978年,彰武县被国家确立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开始更大规模固沙造林的伟大实践。40多年,全县累计完成“三北”工程治沙造林126.5万亩,封山育林23.8万亩,飞播造林17.2万亩。“三北”工程的实施为辽西北筑起了第一道绿色屏障,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华丽转身,创造了治沙奇迹。
“治沙造林,彰武人从没停止过脚步。”段文刚说, “2018年8月,彰武人继续传承和发扬彰武治沙精神,开始实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目标是一年初绿、二年满绿、三年见效益,共流转土地12.5万亩,实施围栏封育工程230公里,打井239眼,建成58.8公里草原路,示范区植被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80%,流动、半流动沙丘初步固定,风蚀点大幅减少。”
目前,示范区“一主四支”的草原风景廊道已经贯穿整个草原,沿途可观赏京桃园林、千亩丁香、油菜花海、万亩草原等自然景观。域内德力格尔湖、西旧府湖、宾图王府、沙地体验、特色民宿、美丽乡村等自然、人文景观极具开发潜力和价值。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相辉映的“七彩草原”,正愈加美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从柳河彰武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项目到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彰武县正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生态彰武必将成为彰武县最耀眼的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