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新有一位家传五代制作传统胡琴的专家,他叫单志忠,醉心做琴40余年,擅长手工制作二胡、京胡、四胡、马头琴等多种胡琴乐器件。而提起这项手工技艺,单志忠说要从他的曾祖父、清朝人单青说起。
单志忠的曾祖父单青是一位木匠,起初以维修胡琴为生,慢慢地,通过不断探索开始制作胡琴,并凭借这一技艺撑起了家业。祖父单广富不但传承了自己父亲的手艺,还娶了当时四胡大师孙良的亲戚单孙氏为妻,受到孙良的影响和指点,单氏胡琴制作技艺逐步趋向完善,尤其发展到单志忠父亲单玉林这一代时,在当地已颇具影响力。
至今,单志忠还清晰地记得,年轻时的父亲白天上班,晚上在煤油灯或蜡烛旁做琴,单志忠则趴在炕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制琴的过程,有时还会搭把手给父亲递工具。胡琴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完整制作一把胡琴需要经历110多道工序,从选材,到琴杆制作、琴筒制作、琴托制作、琴轴制作、蒙皮、音窗制作以及最后的整琴组合,无一不需经过手工完成。单玉林深知干这一行的艰辛,曾一度不想让儿子学习这门手艺。但经过深思熟虑,还是遵循家中的祖训,让儿子传承了这门技艺,他还鼓励单志忠一定要把制琴技艺发扬光大。
如今,单志忠在做琴这条路上奋斗了近半生,走进他那间有些拥挤的狭小工作间,可以看到墙上、桌子上放置了各种半成品或者制琴的原材料。就是在这一屋一地、一朝一夕的摩擦锤炼中,他做琴技艺一步步提升,制作出一个又一个精品。
在这个工业大时代,机器加工制作胡琴速度快、价格便宜,曾一度碾压手工制琴技艺,但真正懂行的乐者,更愿意选择手工胡琴,因其在取材和音质上更胜一筹,更具表现力。5岁时便学习拉二胡的单志忠精通音律,做出的琴音准较高,因此,他所做的胡琴不仅为专业音乐院团学校选用,更是初学胡琴人的首选。长期以来,他有一个骄人的成绩,从他手中出去的琴,返修率为零。这是对他专注、精心做琴的最大肯定,也是他执著于做琴的匠心回报。正因为手艺精湛,单志忠的制琴技艺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为了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单志忠“90后”的儿子单一鸣在耳濡目染中对胡琴制作产生很大兴趣,成了单氏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单志忠还率先打破了家族传男不传女的规定,于2001年建立单氏胡琴工作室,面向社会公开收徒传艺,定期深入学校、社区开办讲座,普及胡琴文化,免费为胡琴爱好者解答制作、维修、演奏方面的问题。闲暇时,他还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乐器走进公园,让同龄人、爱好者们免费使用,给他的琴提意见。单志忠说自己执著地坚守这门传统技艺很苦很难,甚至有点傻气,但每当看到演奏专家用他制作的琴演奏出动听的曲子时,都会倍感欣慰和自豪。下一步,他会对先辈们精湛技艺、经典作品和自己的经验体会进行整理,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让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