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弹药补给对于战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今年92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邢国玉曾作为后勤保障岗位的一员,频繁往返于国内和朝鲜,将弹药运送至战斗一线。用老人的话来说,“车厢里满载的不仅是弹药,更是胜利的希望。”
位于吉林省的军械库543仓库,是支援前线的弹药补给库。1951年至1953年,两年多时间里,后勤步兵邢国玉一次又一次将弹药从这里运送到前线。采访中,老人娓娓道来,六十多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是开着闷罐车押运弹药,车上共16个押运员,一过了鸭绿江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即使是遇到炮轰、机枪扫射,车都不能停,因为停了更危险......”邢国玉打开了话匣子。
据邢国玉介绍,那时候,驻守仓库的部队有1000多人,其中专门负责运输弹药的押运连以班为单位,轮流往前线送弹药,邢国玉每个月能跑一两趟。虽然不是在一线作战,但敌人对于我方后勤补给的打击力度不亚于前线,因此后勤部队也经常遭遇危险情况。“首先要躲避空袭,夜间行车时只能借助极其微弱的灯光,决不能开太亮,一旦暴露目标就糟了,另外,还要防路上的特务偷走弹药。”所以,邢国玉和战友吃住都在车上,片刻不离。司机累了或牺牲了就换人开,总之要保证车子一直行进。有一次,过鸭绿江后不到一小时,敌人飞机就呼啸而来,扔下的一枚炮弹正好落在最后一节车厢上,万幸的是,那节车厢里装的是食物,若是一辆运载弹药的车厢,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老人介绍,记者了解到,弹药如何装车都有明确规定和要求,要按照运送物品的重要程度从车头到车尾依次排列,一般弹药会紧挨着车头,车尾会放食物。8个车厢都要装满,一旦尾厢或中间的车厢被炸,车头要带着其余车厢继续跑。邢国玉告诉记者:“那时候不怕死,只怕弹药没有按时安全送到战场,影响前方作战!”
据邢国玉介绍,他和战友运送弹药往返一次最快也要7天。那时候,朝鲜战场一片废墟,人们流离失所,押运连的战士在路上救助过许多朝鲜孤儿、老人和妇女,最多一次车上装了80多人,看着可怜的孩子们,邢国玉和战友都落了泪,把他们送到了位于黑龙江的接收点后,再绕道回吉林。
不运送弹药的时候,部队上午进行政治学习,下午进行操练,邢国玉记得那时候的主要学习主题是“为谁当兵”。他说,自己生在旧社会,从小受够了日本人的欺压和侮辱,当兵的目的很朴素,就是不再受欺负。后来他在部队不断学习后,渐渐明白了,当兵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这种信念一直在邢国玉心中。退役后,他当过护林员和村党支部书记,继续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