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0月14日
地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镇广民村
人物:王祥,1932年1月出生,1951年3月入朝参加民兵担架队,1952年3月回国。
记者走进王祥老人家的大门,见到正在院子里忙着收拾秋收玉米的一位老人,他就是王祥。今年88岁的王祥身体硬朗,就是听力很差。
“全国支前英雄、一等功臣宁儒贤,你们知道吧,我俩在一个连。”王祥回忆,当年他19岁,他所在的广民村一共有4个小伙子入选担架队。经过集训之后,他被编到二野三兵团12军31师2团3营12连。
“刚开始担架队里还有两个轱辘的手推车,后来发现上山下山不方便,只剩下担架了。担架很简单,一般就是两根竹竿,中间是一个布兜子。还有就是两根木头,中间绕上绳子……我们是12个人一班,平常是4个人抬一副担架,前面俩人,后面俩人。必要时就俩人抬,前面一个人,后面一个人。”王祥讲,“朝鲜的山特别多,有的山还特别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是小跑,跑了一白天加半宿,才翻过一座大山。那时候,从前线到后方,从后方到前线,就是不停地走,不停地跑,一天大约是150(华里),开始时我记得班里还有伙夫做饭,后来打仗越来越激烈,锅都被炸没了,吃的就是随身带的炒面、炒米,随便就着点水,冬天就着点雪,就吃了。走路太多,脚底下都是泡……平常走着走着好像也不知道疼了,可一到休息的时候,不敢坐下,因为一坐下就不敢再站起来了,特别特别疼……我这脚上的伤,到现在也没彻底好,这么多年一直不好,一走路又木又麻。”
“印象深的,那就是五次战役。敌人的飞机最‘厌恶’,你只要让他看着影儿,就会跟上来扫射、扔炸弹。我亲眼看着担架队里一名战友被炸死。还有彰武县二道河子的一名担架队员,姓宫,敌机扫射把他的肠子打了出来,他自己把肠子塞回去还要前进,是我们把他抬往后方医院的路上,牺牲了……”说到这里,老人家讲话的声音越来越小,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时间:10月14日
地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镇望山皋村
人物:冀仲祥,1930年3月出生,1952年11月入朝参加民兵担架队,1953年11月回国。
今年90岁的冀仲祥老人看上去身体硬朗,但听力明显下降,记忆力很差。不过,他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在转运伤员过汉江的时候立过一次三等功。
“第一次过汉江,冒着敌人的炮火呀,我背着伤员,一起掉进了汉江,伤员被战友救回来,我是抓着木桥下的一根绳子爬回桥面上的。第二次,我终于背着伤员冲过了险桥。”
“那时候,敌机轰炸特别厉害。我眼见的一次,一天半夜,我在转运伤员的后方兵站。不知道是咋回事,敌机发现了一丁点亮光,马上投下来几颗‘开花弹’,一下子火光冲天,好几十人呐,都牺牲了……我们几个离得远的,活了下来。”
时间:10月14日
地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赵大把村五组
人物:鞠明,1931年12月出生,1952年入朝参加民兵担架队,1953年回国。
今年89岁的鞠明老人,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身子骨还算结实,但几乎完全失去了听力,加上老人家不识字,所以与人交流特别困难。
见到记者,老人家似乎明白了记者的采访目的,却讲不出一句话,只是紧紧握着记者的手,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