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四届中国(彰武)铸造硅砂产业发展论坛的召开,彰武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里不仅是硅砂的主产地,更是风光宜人的旅游胜地。
从黄沙漫天,到林草叠加,乾隆皇帝吟诵过的草原胜景在消失百年后终于重现,彰武正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旅游进行一场创新实践。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东接辽宁省沈阳市的康平、法库两县,东南以清代柳条边为界壤沈阳新民市,西隔绕阳河望阜蒙县。长深高速和沈通高速在彰武交叉通过,国道101线横跨东西,304线纵贯南北,京沈、沈通客专高速铁路贯穿域内,大大缩短了彰武同周边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作为内蒙古南行的要冲,东北入关的咽喉,古来素有“全辽管钥”之称。明代初期,今彰武地区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今北镇)后屯卫。永乐八年(1410年),后屯卫卫治迁至议州卫城(今义县)。为抵御蒙古族和女真族入侵,明朝自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修筑辽东边墙,即辽东长城。首先修建的是辽西、辽河河套一带的长城,历史上称为西墙。后屯卫西撤和辽西边墙修筑以后,彰武地区被隔于边墙之外,成为蒙古部落的游牧之地,称为苏鲁荒。
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征讨明朝。为了夺取明朝政权,他利用蒙古诸部分裂的形式,对蒙古王公或征讨,或联姻,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特别是对蒙古科尔沁部,他不仅自己娶了科尔沁部两个蒙古王公的女儿为妻,还有四个儿子也娶了科尔沁部蒙古王公的女儿,其中他的八子皇太极娶了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宰桑的次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妻,她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清崇德二年(1637年),清太宗皇太极责成睿亲王多尔衮负责,在彰武建筑都尔鼻城,翌年改为屏城。为再现盛京屏城历史风采,2013年,柳西湾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斥资于古城遗址上重建都尔鼻城,并于2016年正式投入运营。建成后的都尔鼻城坐落于彰武县高山台下,柳河桥西,依山傍水。是一处集清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古城里的博物馆,收藏了古家具、玉石、玛瑙、古字画、青铜器、文玩等艺术珍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史料记载,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博尔济吉特氏的儿子福临登基,就是顺治皇帝。他即为科尔沁部蒙古王公的外甥,科尔沁部蒙古王公自然感到无比荣耀,于是就以5000头牛和10000只羊作为贺礼献给朝廷,朝廷为了妥善处理这些牛羊,遂决定就近在杨柽木河流域建立牧场,于是大清皇家牧场,杨柽牧场在柳河流域建立。顺治四年(1647年),朝廷派乌合日艾等官员从察哈尔蒙古八旗征调来32户牧民共236口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走了两年,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到达苏鲁荒(今彰武)。康熙时期,为满足清廷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繁衍牛羊马,使养息牧场得到长足发展。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钦定牧场为三陵牧养地,专为三陵提供祭品,并将牧场改为养息牧场,杨柽牧河改为养息牧河。同年,清廷将科尔沁左翼前旗大部土地和土默特左翼旗东部土地划归牧场,由盛京礼部管理。养息牧场作为清代皇家牧场,这里林茂草丰,牛羊遍野,不仅供应“三陵”祭品,而且还供应宫廷王公所需的畜产品。康熙帝《柳条边望月》“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乾隆帝《养息牧阅马诗》“垌场亘沈野,刍牧接辽濆。养息良驹盛,调闲众圉分。三千突騋牝,五色耀卿云。骤如波铺地,看似锦叠文。”康、乾两位皇帝直抒胸臆,以诗赋描绘皇家牧场盛世场景。乾隆于1743年赴盛京(沈阳)拜祭祖陵时作了《盛京赋》,歌颂先世创业之武功和盛京物产之丰富、人才之鼎盛。彰武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抢抓先机,积极打造皇家牧场生态文化品牌,以文化高地引擎,消费升级引流,多元融合共享为原则,以改革创新驱动,政府市场互动,区域合作联动为策略,以蒙满风情文化、治沙红色文化、草原牧歌文化为灵魂,以文创旅游业、品质农牧业、康养休闲业为支柱,以人与自然更和谐、旅居生活更美好、优质发展更持续为目标,以皇家休闲牧场和生态文明精神体验为品牌,构建“国家级草原风景道+国家沙地森林公园+国家沙地草原公园+国家休闲牧场+国家沙漠湿地公园”草原综合体的运营模式,全力打造极具北国风光、草原风情、沙泉风味的东北绿色振兴典范。皇家牧场从最初的水草丰美,到盲目垦荒、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导致土壤沙化日益严重,生态灾害频发,昔日的皇家牧场,逐渐演变成了黄沙瀚海,至此,彰武历经几代人血汗耕耘,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和省市委有关要求,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倾力打造生态彰武,美丽彰武,致力于“一绿一红一品”品牌建设,以“大漠风流”之气魄,将漫天黄沙变成绿树成荫,成就今日生态彰武。从而凝练出“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
“一绿”即彰武生态草原建设。彰武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市委战略部署,以“一点两线一面”为构架,以建设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的辽宁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全力打造生态草原。建设西六家子镇优质牧草基地;重点治理柳河、养息牧河两岸的风沙源;重点治理北部7个乡镇的沙荒区,通过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技术措施,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了“一年初绿、两年满绿、三年见效益”的任务目标。2018年8月,原省长唐一军来彰调研期间,对彰武作出了发展草原经济、绿色经济、美丽经济,着力打造辽宁西北部生态屏障的指示要求。2019年启动了50万亩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工程,对分散分布的12.3万亩生态脆弱区地块实施综合治理,建设52公里草原路、1260平方米欧李山观景平台、295平方米原始风貌观景平台。县政府整合项目资金,推进了草原路沿线村屯美化,启动了大德镇等4个旅游特色乡镇建设工程,在大德镇福聚昌村、后新秋镇民家村启动了2个美丽乡村升级版,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民俗体验区域,“一绿”的既定目标已经初步显现。未来,将利用5-10年时间,对大德等北部七个乡镇的沙区进行全面治理,形成150万亩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为一体的辽宁草原模式。“一红”即彰武治沙精神。筑牢红色阵地,传承治沙精神。在“董福财精神”教育基地的基础上,高标准建成“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倾力打造对外交流、教育培训、参观考察、实践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党性教育基地。基地整体规划以“大漠风流”发源地——章古台镇万亩松林为核心区,同步建设“四点一线一场”配套工程。“四点”即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候贵荒山造林体验式教学点、“阜新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展室”和毛主席按语“三合会计互助网”纪念馆;“一线”即建设穿越“中国第一片人工万亩樟子松林”学习环线;“一场”即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党性教育主题广场。进而形成“四点一线一场”的精品红色线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实践动力,真正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转化为支撑彰武县域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进一步提升彰武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彰武形象的烫金名片。“一品”即生态文化,千年巨制。筑牢诗词文化、古城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名片的底蕴内涵,发挥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核心底板作用,实施《彰武草原旅游区整体规划》,整合大清沟、万亩松林、那木斯莱、巨龙湖、千佛山等景点,做优治沙精神学校、董福财教育基地、“三合一网”纪念馆,做大精品民宿、采摘、农家乐建设,做强特色乡村旅游。做活彰武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打造旅游“后备箱工程”,包装彰武旅游“伴手礼”。科学谋划草原旅游季,从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以独具特色的皇家牧场、蒙满风情为核心理念,培育特色村居文化、美食文化。组合“草原+沙地+森林+湖泊”丰富多元的草原资源类型,突破单一“生态观光+民族民俗风情体验”,重点突出“皇家休闲牧场生活”与“生态文明精神高地”双重特点,以“休闲式的生态草原生活+体验式的生态文明精神”模式,构建彰武草原康养、草原夜经济、特色民宿、草原礼物,做响沙泉鱼宴、彰武烧烤、地瓜宴等“草原宴”品牌,形成全域旅游框架格局,打造独树一帜并可持续的彰武生态草原文化品牌。数百年来,苏鲁克人世居于这片皇家沃土,以牧鞭为笔,用牛羊做文字,在广袤的牧野上描绘了“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丽画卷。《阜新文史资料》记载,康熙37年、乾隆19年、乾隆34年、嘉庆10年、道光9年四位皇帝曾九次到彰武的柳条边、彰武台门、养息牧场东巡或狩猎并留下了触景生情的诗词。21世纪初,彰武成为辽宁省首家县级“中华诗词之乡”,诗词搭台,经济唱戏,强势隆起。随着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的建设,全县人民缪力同心,大力发展草原经济、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倾力打造生态彰武,再次激发全县人民的写诗、创诗热情,将彰武诗词推向了新的高潮。“诗乡彰武”的背后,是彰武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是彰武人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是彰武人以诗情为伴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智慧。县诗词学会会长包建国把彰武诗词创作氛围用沁园春词牌抒发胸臆。霞染东方,灿烂辉煌,斗志更昂。看诗词战队,旌旗招展。文坛劲旅,步履铿锵。燕舞莺歌,桃红柳绿,朗朗吟声动四方。一人诵,听千山共和,荡气回肠。焚膏继晷奔忙,写时代英雄重任扛。对山村美景,深情命笔。人民意愿,大力弘扬。把酒开怀,临风邀月,古韵今声展翅翔。举杯庆,祝情浓彰武,韵满诗乡。几年来,县直各部门、农村各乡镇、中省直在彰单位已成立诗词分会29个,诗社53个。会员及分会会员由当初的不足100人发展到5000余人,参加诗词诵读、欣赏、创作人数已达到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可谓插笔成林,声震九霄。县音乐家协会、县地域音乐研究会结合生态草原建设和彰武治沙精神与词曲作家宝文、宋文彪、富大华、聂正罡等创作了《跟我种树去》《就是这一片林海》《绿叶的诉说》《彰武好地方》《聚宝大清沟》《寻觅奇迹》《德力格尔我的故乡》等歌曲,作曲家卞留念词作家张利晨创作的歌曲《彰武最加油》,为彰武助力。从古老而悠久的盛京屏城出发,走在德力格尔草原,蓝天与碧水相接,置身其中,听着鸟语,闻着花香,远处传来阵阵蛙鸣。湖旁的天然湿地,水草丰茂,荇菜参差。这是德力格尔草原崭新的开始,是打造彰武“七彩草原”的开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庆霖、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聪颖为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题诗。彰武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文化底蕴。从昔日皇家牧场,到今日生态草原。从沙化严重的重灾区,到如今的大漠绿洲,彰武人创造了世间罕有的“绿色奇迹”。七十载悠悠岁月,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治沙人走上治沙造林一线,用他们共有的执着坚守,唱响一曲感天动地的“大漠风流”之歌,书写一部千年巨制的华彩篇章。
回顾历史,彰武有近380年的皇家牧场文化,有半个多世纪的防风固沙经验,历史厚重。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辽宁自贸区的建立,在省市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和草原旅游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彰武县委县政府紧握战略机遇,构建同一个绿色地球,同一个绿色中国梦,谱写治沙史上的奇迹。同时,着力发展彰武草原旅游,打响彰武皇家休闲牧场品牌,在绿色中国梦历史长河画卷中,绿色彰武、生态彰武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武将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线,同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培育乡村游、民宿、农家乐等生态产业体系,争取尽早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一体,打造辽宁北方首个集现代农业、生态牧场、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生态彰武”草原综合体,形成辽宁草原模式。时至今日,正在建设中的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初步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相辉映的独特风景,全面开启彰武的“七彩草原”。
彰武人敞开胸怀,以“共建、共赢、共享”为理念,全力打造“一绿、一红、一品”品牌建设,让今日之彰武绿树成荫,红色精神世代传承。展望未来,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辽西小城,将立足生态建设,举全县之力会奇谋、求发展、创辉煌,共筑千年巨制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