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六届辽宁摄影金像奖评选结果揭晓。阜新市传媒中心(集团)主任记者张奎武名列其中,成为我市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据了解,辽宁摄影金像奖是经辽宁省委宣传部批准,由省文联、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我省摄影艺术最高奖项,具有相当高的公平性、导向性及权威性,本届共有10名获奖者。张奎武的获奖作品,以百年沧桑阜新露天煤矿为背景,用30多年拍摄的机车、铁轨、矸石山、棚户区、矿工以及生活在露天煤矿周边街道、村民和时代留下的痕迹,记录下大露天的前世今生。入行30多年来,张奎武以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严谨与细致,创作了大量优秀摄影作品,曾有百余幅作品入选全国、国际各类摄影展并获奖。出版了《让历史告诉未来》摄影集。先后荣获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阜新市劳动模范、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阜新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痕 迹
——辽宁阜新露天煤矿与这里的
百姓故事

张奎武,1963年出生,市传媒中心(集团)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阜新市摄影家协会主席。1985年从部队退役分配到阜新日报社工作。从1985年10月31日在阜新日报发表第一幅新闻图片起,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记者》《民族画报》《大众摄影》和《人民摄影》等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摄影图片300余幅。30余年来,其拍摄的各类题材的摄影作品入选国际、国内各类摄影展并获奖百余幅,出版了《让历史告诉未来》摄影集。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阜新市劳动模范”、“阜新市‘ 五一’劳动奖章”、“ 阜新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评为“ 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五十强摄影记者”;2019年被辽宁省文联授予“ 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2020年荣获辽宁省第六届摄影金像奖。辽宁摄影金像奖
获奖作品选登
因为辽宁阜新的地层下面有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开采,所以,这里被人们称作矿区。阜新矿区的形成有120多年的历史,阜新矿区的范围很大,绵延数十公里。30余年来,张奎武用相机拍摄着露天煤矿、机车、铁轨、矸石山、棚户区、矿工以及生活在大露天周边的人们,记录了时代留下的痕迹,践行了一名摄影记者的责任与担当。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露天煤矿失去了她的辉煌。多年开采遗留的露天煤矿大坑,成为城市的伤痕。2001年,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14年,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拉开序幕,阜新走上一条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创新之路。目前,海州露天煤矿经过科学规划和多年的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由新邱露天煤矿废弃矿坑改造而成的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已成功举办中国汽车场地越野拉力锦标赛等赛事,实现了百年露天煤矿的华丽转身,上演了“ 速度与激情”。今天的阜新,已经走出当年的困惑与迷茫,矸石山下不断产生新动能,矿坑之外不断生长新气象。高速公路通了,高速铁路通了,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活在露天煤矿周边的人们正享受着经济转型的成果,携手迈进新时代。
阜新矿务局高德煤矿繁忙的矿山运煤小火车调度场。
摄于1989年4月6日

海州露天煤矿矸石山上的捡煤女工。
摄于1997年5月3日

五龙煤泥场,工人们正在挖煤泥。
摄于1996年11月20日

阜新矿务局孙家湾煤矿准备下井采煤的矿工。
摄于1990年11月22日

阜新矿区的蒸汽机车,由于煤炭资源枯竭,于2017年8月31日,正式退出运输生产。
摄于2013年2月24日

阜新新邱露天煤矿废弃的百年矿坑,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上演“速度与激情”。
摄于2019年6月15日

海州露天煤矿鸟瞰。
摄于2014年10月16日

阜新市纺织厂原料库失火,驻阜某部队官兵与消防队员齐心协力灭火。
摄于1991年3月10日

孙家湾棚户区住宅里的迎亲车队。
摄于1995年10月18日

阜新矿区职工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摄于1998年3月17日

阜新电业局民兵实弹射击训练后总结。
摄于1995年7月30日

阜新市最大的轻工市场,热闹非凡。
摄于1990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