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2 07:08:33 来源: 阜新新闻网
举报

近日,阜新市首次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专场职称评审工作圆满结束。经书面评价、答辩评审、研讨教学、实地考察等环节,共有115名职业农民获得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在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活动中,我市深化职称改革工作走出了划时代的一步:农民兄弟也能评职称了。
提及职称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医师” “教授”“工程师”。说到评职称,更是把写论文、搞文字材料、评奖评优牢牢联系在一块。而这些,似乎与农民挨不上边儿。农民一直劳作在田间地头,怎么能有功夫搞这些呢?事实上,在广大农民群体中,有许多优秀的“土专家” “田秀才”,他们有的是养殖大户,有的是技术能手,有的是致富典型。他们懂产业、有技术、有能力、有带动力,论起农业生产方面的学问,谁也比不过他们。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完善职称评审制度、突出评价工作实绩,把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员筛选出来。把“土专家” “田秀才”纳入职称评审范围中,不仅对新时代职业农民的成长进步有着极强的引领作用,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
为把这一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一是给农民评职称,既要有“书生气”,又得有“乡土气”。
从制度上做文章, “柔性突破”必不可少。长久以来,专业技术职称是以学历为基础评价依据的,而多数农民的学历不高,基本在高中及以下。因此,人社部门在衡量初级参评人员的基本条件时,较多考虑了实际从业年限的要求。而对申报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则较多考察其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等因素。此外,在职称评审的程序上也作出大胆创新,除了规定动作中的答辩、评议、表决等环节,还组织评审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在交流和研讨中完成评审工作,也是人社部门的“新招法”。
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激励效用显得尤为重要。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着力搭建职业农民的培养平台,农民有技术需求,就组织专家培训;农民有项目需求,就帮助协调联系;农民有现实困境,就给与帮扶支持。为农民评职称,目的是要通过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使政府部门农业利好政策能够得到精准实施,农业产业的对接更加顺利,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阜新转型振兴。三是疫情防控期间“放管服”和“防查控”双管齐下,纵向到底。
评审工作在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全程指导下进行,承办单位认真落实各项规定防疫措施,确保评审工作安全平稳进行。此外,工作人员一对一帮助参评农民现场填报各类纸质材料,确保职称存档备案信息准确无误,审批手续一次通办,真正将职称评审“一站式”服务送到位, “打捆式”服务送到家。
7月18日,我市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专场职称评审在阜新市农业学校开展。参加评审的职业农民按照申报专业,有序进入答辩室参与答辩。7月19日,由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带队,10名教授级农业专业评委深入阜蒙县沙拉镇哈桃村、泡子镇八里村、阜新镇桃李村实地考察,了解家畜养殖、农作物种植、农机等情况。同日,在阜新市农业学校举行职称评审表决例会,各专家评委在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主持下,投下庄严的选票,115名职业农民获得农业技术水平的“官方认证”。
来自阜新镇的关建是一位“90后”农民,得知能够参与此次农村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他非常兴奋: “中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外务工,最近自己回乡创业,开了家庭农场,效益还不错。没想到我也能参评职称,既能学到东西,还能拿到国家级专业证书。”和这位“90后”新晋农民的兴奋劲相比,来自佛寺镇的赵富也感慨良多。赵富是当地有名的农机技术能手,持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是地地道道的“土专家”。经过评审,他获得高级农业技师的职称资格。他说: “我从事农业工作已经几十年了,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但还是缺乏系统性学习,这回跟专家教授一交流,感觉一下子通畅了很多,干事业的方向更清晰,劲头更足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强国、保证农产品的自给自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石。打造过硬的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升农民职业素养是推动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评价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的今天,职称评审将继续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更多“土专家” “田秀才”走到台前。给农民评职称,这是我市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一项突破。它表明,我们的改革意识增强了、服务基层的作为拓展了;它表明,我们把对农业发展、农业人才的重视真正落到了实处;它表明,我们对于人才的评价从理念到实践的进步,从唯书唯上转向了唯实唯能。为给农民评职称点赞!

本文来源:阜新新闻网
责任编辑:
李静_LN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