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双庙镇:
村民自发抗旱 人勤地不懒
记者 姜波 摄影报道

大固本镇:
种植结构调整给力
干部投身抗旱添力
△图为党员干部和村民在浇灌农田。
7月17日,记者在阜蒙县大固本镇办公楼里发现,这里几乎“人去楼空”,一打听,原来都下村抗旱去了。
连日干旱,大固本镇16.54万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旱情影响。据统计,轻旱3.4万亩,中旱7.64万亩,重旱4.2万亩,特重旱1.3万亩。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紧急调度灌溉水源,组织所有干部进村入户,摸清旱情,充分挖掘供水潜力,合理调配水源和设施,发动群众抗旱自救,能抢一垄是一垄、能保一株是一株。”大固本镇下达了抗旱保粮总动员令。
家住扁担营子村的刘玉峰面对久旱,选择更加适合在干旱环境下生长的红薯,代替传统的玉米种植。“每年夏季总不下雨,等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今年春耕期间就去镇上买了一些地瓜苗。”58岁的刘玉峰和老伴一边顶着似火的日头在红薯地除草一边告诉记者。和刘玉峰老两口一样,许多农民根据旱情,自觉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了红薯、马铃薯、花生等高效耐旱作物的耕种面积。
在八大王庙村,村民朱奎祥正在用几十米长的管带从水井里往外抽水浇地。“我家总共有50多亩地,旁边有政府给打的井,我自己又购置了水管,坡上那边是顾不上了,眼前这块地好歹得让玉米出苗。”朱奎祥告诉记者,等自家的地浇得差不多了,就把买的管线借给邻居用,让大家的地都有水喝。
与调整作物和引水浇地相比,未雨绸缪的阜蒙县通达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马亮则把抗旱准备做在更前头。在大固本村的庄稼地,一边的水浇地上玉米已经长到2米高;另一边的旱地上叶片枯黄,一水一旱泾渭分明。马亮告诉记者,去年购置了起垄播种施肥覆膜打药多功能一体机,除了耕种自有花生地,还为周边农户代耕代种4万亩。农户与企业提前签订单,1斤能比市场价多卖5角钱。“这两周我们都是24小时抽水滴灌,增加了一些电费成本,但看着这些苗长这么壮,心里美滋滋的。”马亮说。
穿行山间,尽管烈日炙烤,但到处能见干群活跃在田间地头。连日来,全镇大部分党员干部投入到抗旱保粮的工作中,他们一方面出动浇灌设备1000多台套,组织人力6500余人次,铺设浇灌管路近30万延长米,完成浇灌面积3.5万亩,另一方面实行24小时跟水制度,全程参与灌溉,落实节水措施,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力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面对严峻的旱情,我们要千方百计满足群众用水需求。进一步加大抗旱力度,完善、采购抗旱设施设备,确保全镇顺利度过‘旱期’。”大固本镇镇长张国强说。
记者 常延春 摄影报道

卧凤沟乡:
畅通“主动脉” 研究新思路
阜蒙县卧凤沟乡有耕地7万余亩,全乡以农业产业为主,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另外有葡萄、蔬菜、冷棚暖棚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这个夏季缺少了雨的“滋润”,长时间的高温和干旱,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态势,卧凤沟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全员参与,时刻警惕异常天气,了解天气水动态,及时汇报沟通;采取一切抗旱措施,确保群众日常用水和农业生产;储备好“抗旱”和“防汛”两套工具、设备,做好两手准备,随时应对异常天气。
水渠是农业灌溉的“主动脉”,只有“主动脉”通畅,农作物才能够顺利地得到灌溉。全乡各村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清淤泥、通水渠”中来,确保水渠通畅。针对各村现实情况和条件,采取就近河道、水沟用抽水机引水的方式,对受旱的农田进行灌溉,确保秧苗存活和农田正常耕作。对于地势高、水源远的农田,采用“水管通水”的方式,确保受旱农田得到灌溉,防止旱情进一步恶化。
期间,协调水利、电力、农科等相关部门群策群力解决难题。拉临时电16户,调拨水泵65台,调集发电机组8台,从阜蒙县水利局调拨两台大功率水泵。截至目前,全乡每天出动人力1500余人次,有300余台水泵、30多辆车投入到抗旱作业当中,灌溉大田7000多亩。
针对本地区连年干旱情况,卧凤沟乡党委、政府积极研究发展新思路,一是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打造减灾避灾农业,今年在三家子村新建暖棚150亩、冷棚200亩,在七家子村新建暖棚150亩发展葡萄生产;二是借助阜蒙县第二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在全乡6个行政村落实地块8500亩。项目实施后,水电路配套,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备,能够大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记者 常延春

平安镇:
多措并举积极抗旱
记者 常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