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阜新在福宇博物馆举行了大型展演展示活动,来自清河门区的唢呐艺人张纯民,以一首极具感染力的《百鸟朝凤》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百鸟朝凤》是唢呐中最难吹奏的一首曲目,能把这首曲子吹好,代表着一位唢呐艺人的深厚功底。在今年我市新增的18个市级“非遗”项目中,清河门唢呐就名列其中。
传承百余年
唢呐作为在我国流传和应用广泛的一种民间乐器,俗称“喇叭”,其音色优美,常与锣鼓配套演奏,故又称之为“鼓乐”。唢呐在刻画音乐形象和表达感情方面细腻逼真,可模仿各种乐器的特点,也可模仿人声、鸟叫等,既可锣鼓喧天、龙腾虎跃,又能哀婉低沉、如泣如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清河门唢呐在我市清河门地区流传了100多年,在当地极负盛名,真实记录并反映了当地民间习俗。过去人们婚丧嫁娶、庆寿、乔迁等都喜欢请唢呐手吹上一番,以渲染气氛。随着时代的发展,唢呐在民间习俗中的应用逐渐淡化,清河门唢呐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成为舞台表演和大众喜爱的自娱自乐文化活动样式。
清河门唢呐传承人张纯民告诉记者,清河门唢呐与其他地区的唢呐相比,重在音色不同,而这也考验唢呐艺人的演奏功底和技巧。
集百家之长
张纯民的师傅是金福林,艺名‘金小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唢呐艺人。
谈起跟师傅金福林学习吹唢呐,张纯民说,这个过程还颇为传奇,因为他打小就喜欢听唢呐,只要一听说金师傅在哪接了活儿,他就跟过去听,一来二去,金师傅就发现了他,决定收他为徒。令人惊讶的是,张纯民跟着师傅学习吹唢呐时才6岁。
俗语讲“百曲好唱,唢呐难吹”,虽然集百家之长是一门发源于乡间田野的“草根”艺术,但要学会吹奏却极为不易。在师傅的指导下,张纯民一个月便学会了气息的运用方法,跟着师傅刻苦练习,练就了深厚的功底。张纯民吹奏唢呐,不仅乐声饱满、质感细腻,而且抑扬顿挫,极具艺术表现力。当美妙的音乐从唢呐管里流淌出来,缠绕在耳间,听众就会感受到那些思绪如流水般涌进了心坎儿里。
张纯民的唢呐吹奏,集百家之长,吸纳了诸多唢呐流派的曲风和技法,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舞台艺术融入其中。为了更适应当代人的欣赏需求,他又将许多老曲目进行创新加工,融入流行音乐元素,使之成为喜闻乐见的曲目。他吹出的唢呐音色明亮清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映照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又给人以无尽的乡愁!
致力于传承
出于对张纯民唢呐技艺的仰慕,锦 州、朝阳等地的唢呐爱好者都前来拜师学艺。张纯民已经有150多名徒弟,最小的14岁,最年长的已是78岁高龄。“有人喜欢学,我就乐意教,我们师门有收徒传承发扬唢呐技艺的传统和规矩。”张纯民说,他的师爷张玉贵曾是辽西地区著名的唢呐艺人,成立过清河门鼓乐坊,教授徒弟唢呐;师父金福林也一生致力于唢呐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学习吹奏唢呐非常辛苦,想学好唢呐,必须要下苦功夫,张纯民一直这么告诫徒弟们。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张纯民逐渐把重心放到了对唢呐传承人的培养上。“自从清河门唢呐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独特的唢呐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如今,虽然唢呐技艺已渐渐被年轻人疏远,走向衰落,但身为传承人的张纯民深感重责在肩,只要有人前来学习,他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在张纯民的心中,唢呐艺术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承载。不光是唢呐,更多的是唢呐代表的几百年积淀下来,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文化气息。张纯民也相信,对于这门艺术的传承,通过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广,它一定会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