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他就是阜新驰宇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朱玉军。
与“石油工具”结缘,研制可捞式压裂桥塞。朱玉军出生于彰武县,毕业于哈尔科技大学,1997年进入驰宇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研究所工作。朱玉军“攻关”的第一个技术就是研制可捞式压裂桥塞。桥塞是油田选层压裂及封堵底水的工具,由于技术问题,使用原来的桥塞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那时候使用的,多是国外进口的,进口设备价格、服务不方便。他多次到油田实地考察桥塞的使用情况,不分昼夜啃读上百万字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次实验,几十次改造,可捞式压裂桥塞终于研制出来了。产品组装完后,要到沈阳采油厂做油井实验。油井底部是沙面,桥寨座封到沙面上,很怕不牢靠出问题。朱玉军三天三夜没有离开采油现场,饿了啃.一口千面包,困了在车上打个盹,一直到实验成功。
1997年市场调研、1998年实验成功,2000年大批量生产,朱玉军用三年多的时间,将可捞式压裂桥塞费用拉下10倍--每台1万元。这个价格、毫不逊色的技术实力,让可捞式压裂桥塞成为国内各大油田的“首选”。如今,可捞式压裂桥塞仍牢牢占据着国内油田选层压裂及封堵底水的“当家”工具,每年的销售都是在3000 -5000台,逐步取代了美国进口的不可捞产品。这个项目当时获得了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匠人”,他用自己的执着与热爱,诠释着工匠精神。2004年冬天,朱玉军带着新研制的螺杆泵采油机到大庆油田实验。“当时天气寒冷,气温在零下30多摄氏度。在四周无遮挡的空田地里,寒风起来像小刀子样, 手脚冻得很快就失去了知觉。由于天气寒冷,一个密封圈失效, 设备被冻上了,不换件就公损坏机器,那损失可就大了。”张玉军讲诉着当时的情景。技术人员带去的工具打不开螺杆泵,朱玉军打车到
附近小镇请来电焊工,用喷灯化开冰,换上密封件,实验直持续到晚上9点多。虽然饿着肚子,但是螺杆泵采油机实验成功了。它解决了采油机的一些弊端, 大大降低了成本。螺杆泵代替“磕头机”采油,被石油界专家认定是“采油技术上的次革命”。
2011年,朱玉军主持研发的水平裸眼井分段压裂技术首次在吉林油田做井下现场实验时零下30多℃,项目组4人轮流在在钻井台上“不错眼珠儿”的监测设备运行。“最难熬的是早上两、三点钟的时候,太累了,感觉能把人冻成冰块。”就这样朱玉军和团队连续奋战了56天,水平裸眼井分段压裂技术取得了成功。使用这项技术后,作业井单位时间采油量是同一区域直井的15倍左右,是未采用该技术的水平井的7倍左右。他告诉记者,“这项技术以前一直是外国人在做,设备加服务费用约1500万元(人民币)。而我们来做,多说150万元……”这项技术替代了外国技术服务公司的进口产品,技术性能指标不低于进口产品的前提下,价格为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左右,为油田节约了大量开发成本,缩短了施工周期,曾连续三年实现每年销售额4千万元左右。
20多年里,朱玉军先后主持、参与设计开发了100多种规格的产品,个人获国家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主持开发的水平井裸眼井一体化管柱获得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节能抽油机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证书;研发的产品七次获得省优秀新产品奖、两次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次获得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突出贡献工作者、获得辽宁省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次、阜新市科技进步奖两次。
在此研究方向上,朱玉军潜心于基础理论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获得“阜新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阜新市科技创新贡献奖”、“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先进个人”、“辽宁省劳动模范”、“阜新市第八批优秀专家”“辽宁省职工十大创新能手”、获得辽宁省“五一奖章”、“十一五创新能手”……成果和荣誉已经是硕果累累,但朱玉军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告诉记者,“作为‘匠人’要用产品说话。”他正在研制排液、取样测试工艺管柱,目前图纸和加工已完成,正在进行模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