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海棠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阜新市区东南22公里处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境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对海棠山都曾做过专题报道,誉之为“藏传佛教艺术名山”。多年来,先后有美国、日本、韩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游人来此观光游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对景区给予极高评价;原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题字赞美海棠山“含秀藏奇”;《敖包相会》的词作者、全国著名作家玛拉沁夫登上海棠山,欣然题字“秀色可餐”。

海棠山的摩崖造像,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堪称东方奇观,是中国佛教的艺术瑰宝,享誉海内外。摩崖造像是藏传佛教黄教传入阜新后,历时300多年,历经6代世活佛,雕刻而成。据史料记载,清康熙22年(公元1683年)由西藏善同寺扎萨克(总管)喇嘛章嘉活佛率门徒到此山雕刻造像。他们因石而异,在继承和发扬晚唐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又融合外来艺术的精华,采用阳刻浮雕、龛内浮雕和阴刻浮雕等各种造像手法,使花岗岩上的佛像犹如泥塑般柔和、丰满,创造了具有东方独特魅力和民族风格的佛像造形艺术。
海棠山摩崖造像种类繁多,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上,处处雕刻着千变万化的佛像,现保存完好的佛像260多尊,它们最高为5米,最小仅0.3米。有的10尊佛像为一组,最多的一组群像有26尊,称为“集仙石”。有些佛龛上下左右刻有蒙、满、藏、梵和汉文字,有的还涂有彩绘,虽历经300多年的时间,却色彩不褪。

海棠山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医巫闾山后尾之主峰。坐落在景区内的普安寺,始建于清康熙22年(公元1683年),历经六代转世活佛传承,是藏传佛教中心之一,当年与瑞应寺一起并称“东藏”。寺庙匾额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是道光皇帝亲笔所赐。错钦大殿供奉着世界上最高的泥塑贴金大白伞盖佛母。
海棠山除摩崖造像和普安寺之外,这里的秀丽山峰、怪石、山溪,稀有的树木、野花等构成独特的自然风光,颇有情趣。
摄影:吴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