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有了水就有了灵气。细河——阜新的母亲河,就是我们这座城的魂魄和经脉。随着城市的发展,母亲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河两岸,高楼迭起,绿意青葱,云深水阔。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漫步在细河两岸,耳畔就会传来一阵阵悠扬的乐曲声,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正在演奏他们的美好生活。

文化上河堤 群众娱乐声动两岸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水无限——细河两岸,无论是休闲、娱乐,人们乐在其中。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演出开始了,看看去。”晚饭后正在河边遛弯的刘先生一家人紧走了起来。在人民桥北头,但见这里或站或坐围拢了不少群众,一个四人组成的口琴乐队正在激情演奏,欢快的乐声响彻夜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一首首地从他们的口琴里吹奏出来,非常动听,充满了正能量,赢得围观群众热烈的掌声。
在细河南岸人民桥桥头,有一个小型合唱团在演唱,吸引不少市民群众驻足围观。不远处,还有一个舞蹈队正在跳双人舞,虽然以老年人居多,但他们蹁跹的舞姿一点也不逊色于年轻人,赢得观众阵阵的喝彩声。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人民桥桥头、细河岸边,活跃着一大批文艺活动爱好者,他们当中,有退休在家的银发族,也不乏注重健身的上班族,他们或拉二胡、或跳舞、或唱戏曲……各种各样的群众娱乐文化活动给附近居民带来了欢声笑语。
“人民桥桥头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有几十年的历史了,那时细河还没有改造,环境不好。只是在这儿,昏暗路灯下的小亭子里。演出团体不多,节目也单一。现在细河改造得越来越好,来这里演出的人也多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了。”市民张桂兰告诉记者:“你看,今年这里还建了‘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基地’,还有群众艺术馆的专业老师免费培训。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咱老百姓接受免费培训,多好。生活富裕了,咱们业余文化生活更要丰富起来!”

乐声伴水流 静享之花悄然绽放

月上柳梢头,喧闹了一天的细河岸边渐渐静下来,月光下的细河波光粼粼,更加迷人。不时有丁香花的香味飘过,沁人心脾。岸边各种造型的树木此时在夜色中变成了墨绿色,随着微风轻轻摇曳。漫步在细河岸边,让人如此的心旷神怡。
这时,一首悠扬的萨克斯乐曲沿河传了过来,在夜色中听起来格外动听。记者寻声而去,在人民桥东侧,岸边的一棵槐树下,一名女子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萨克斯,夜色中看不清楚她的面容,但能感觉到她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丽的情景之中。前面是静静的细河,远处楼房灯光点点,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构成了一幅美景与音乐交相辉映的完美融合画卷。
吹萨克斯的女子告诉记者,她家在离河不远的地方住,吃完晚饭,夜幕降临,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带上心爱的萨克斯去河边吹一曲。“现在细河改造得特别美,河水清澈,莲叶田田,尤其是夜晚,月光如水,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吹上一曲,放松心情,怡然自得。”
的确,这样美丽的细河夜色,配上这样的西洋乐器,品质追求已经成了常态,静享之花悄然绽放。夜幕下,静静的细河旁,一群年轻人正在跳着国际化的舞步,折射出柠檬黄的路灯,轻柔的音乐,年轻的身影,不羁的风格,给母亲河增添了几分年轻的风采。

“音乐细河” 展开景美人和画卷

走访中,记者感受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娱乐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时代要求和群众期盼。越来越美的母亲河不仅向人们展示了生态之水,也展示了文化之水、惠民之水。
“群众文化追求越来越品质化,群众文化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大力加强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建设,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目前,已经在细河两岸建立了6个首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基地,那些悠扬的歌声和乐声,正从“基地”随风传来。
据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齐玮介绍,“群众文化上河堤,细河两岸听音乐”,是一幅景美人和的画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力争将细河打造成“音乐之河”。市群众艺术馆和县区文化馆的专业艺术干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人民桥附近的3个基地不定期开展声乐、器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辅导培训,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学习。
据悉,阜新市文旅广电局下一步将打造以“人民桥”——“建设桥”为重点,辐射周边的细河群众文化活动带,与城市景观相融合,把基地建设成为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良好载体及平台,大力普及文艺知识,以优秀的文艺成果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不断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将此项目在全市推广,提升全市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群众文化惠及全城百姓。